佛教代放生群

放生的时候需要说什么话吗,什么时候时机才到

首先,释放鱼的诅咒公式

1.一个虔诚的佛教弟子,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能像他的导师一样,在各地设坛,教化众生。他把这个愿望告诉了导师,导师却淡淡地对他说:“还没到时候,你还需要等。”

2.弟子认为导师所说的意思是自己的学问不够精深,需要好好学习。为了早日实现心愿,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研究寺庙里收藏的各种佛经。

3.过了一年,弟子再次向导师陈述自己想尽快立坛的愿望。导师对弟子们学习上的快速进步充耳不闻,仍然淡淡地对他们说:“还没到时候,你们还需要等。”

4.弟子再次开始了他的苦修过程。但是每次弟子跟导师说自己希望被攻击的时候,导师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语气和内容。反复多次后,弟子终于按捺不住,向导师抱怨道:“寺里的经典我几乎都学过了,可你为什么总是叫我等啊等啊。我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教育像你这样的众生?”

5.教官笑着回答:“等你脑子里那种强烈的启发别人的想法完全消失了,就好了。”

6.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学佛释疑》。这一集的讲座是“我应该什么时候放下?”

7.我们前面说的放下,就是针对这些人生必须面对的磨难和烦恼。再来说说放下的智慧。如果你不记得了,我们可以提醒你这个四段智慧:第一阶段是写一封信,随它去。第二阶段是准备自己有力量通过无常入佛。第三种是佛教中解脱的整风,即通过五蕴的观察和修行,以及因缘法,我们在爬山的每一步中烦恼会越来越少。最后当然是通过禅定了解自然,然后让我们彻底的脱离凡间,然后我们就可以打开山门,看到佛菩萨向前的各种功德智慧。这是四段的智慧。

8.前面,上一讲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说过:放下我前面说的是针对烦恼的。除了烦恼其他的呢?比如经常有人说“你提倡的是这个,我提倡的是这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所谓真理。”这是普通大众经常想到的,因为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中看出:也就是说,很多事情看起来是这样,而我看起来是那样。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事情,因为一方坚持意见,强迫另一方接受,导致了很多悲剧。所以有鉴于此,很多有心人往往会呼吁大家放弃成见,尤其是我们自己的成见。

9.这里呢?我们应该先给每个人打一针预防针,就是我们说“放弃我们的偏见”,这很正确,也很好;但是,这种所谓的“自我偏见”并不是佛教在五蕴空想要治疗的“我见”。我们再强调一下,“自我偏见”并不是佛教在五蕴空想要治疗的“我见”。再强调一下!但我们还是要说,放弃自己的偏见,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我们说,有一些佛教修行者进一步主张:“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似乎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变化中得到一个教训:没有绝对的真理,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也听说了有很多佛教修行者,主张所谓“没有绝对的真理”。

10.当然,就无常而言,当无常被有效地观察到时,我们说是前一阶段我们出山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说,在你准备上山之前,你应该有这些关于无常的观察;但是这个观察,有了这个观察,我们说那个阶段获得的这个经验,应该是说: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变的。但是这种体验不适合直接放在这里,然后直接说“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说“没有绝对的真理”本身在哲学和逻辑上都是不合逻辑的。研究过这方面的菩萨,自己想想就知道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但我们不妨迁就一下老百姓,不妨继续探索对这件事的理解,也就是基本上放弃一切所谓真理的存在。

二、放生蜗牛有什么好处?

1.我们说佛教里面有一部非常非常有名的经典叫金刚经。金刚经里有一段话,我现在给你念出来。这是佛说的,佛说:【不应取法,不应违法取法。所以如来常说:“你们这些和尚,知道我的说法像木筏比喻,就应该放弃法律,更不要说违法了。”】《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这段话里,最著名的一句是最后一句,“若知我所说如筏比喻,则法当弃之,更不可违。”因此,因为这经文是照字面这样呈现的,所以许多佛教修行者把它解释为说:“世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所以一切都是在方便的时候说的。”当然,在他们眼中,当他们看这经文的字面意思时,他们也把佛教解释为方便, 所以他们一旦学佛,其实就可以放下了。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个命题,我们才会在这个讲座中讨论如何放下佛法的问题。

2.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上面提到的固执己见,强加于人的情况,当然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因为我们不讲道理,所以我们坚持要别人此刻接受我们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我们要求的是,如果我们不强迫别人听,那么我们现在就要问你,我们心中有没有什么知识或者价值观是永存的?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例如,我们应该善待他人,如果可能的话,原谅他人的错误,这是一个原则。当然,这一原则在世界法中实施的时候,还要看实际情况,因时、因地而量身定做。但是我们说,这个原理不是还在吗?即使这个原则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正确的,它在未来不会仍然是正确的吗?

3.我们再来看看。比如我们说有轮回,有三界,轮回存在于三界之中,有一定的顺序。我想问大家,这件事,所有初学佛法的人,应该都能认同,我想问这件事,过去,现在,将来,不是吗?是不是因为时空环境不同,以前有三界,现在不一定存在了?还是现在有三界,将来不一定有?可见,这个基本框架并不随我们所处的时空环境而变化。

4.比如《大宝姬静》里有一句话:【劫百劫而不死,业障会遇,后果自负。】《大保济经》卷五十七“请问各位,这是佛祖的经文,意思是我们造的业障,即使经过千万劫,也不会凭空消失。会不会在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消失?答案应该是: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凭空消失!这意味着有一些原理,一些规律,一些道理,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这和我们在世界法上看到的很不一样。因为世间法对美丑善恶礼仪的定义取决于我们当时面对的环境,然后才能做出选择。然而,正如我们刚才所说, 轮回可以跨越三个时空。比如我们说自己造的业障不会凭空消失,一定是跨时空存在的,这是一个道理!否则因果律就乱了,整个修行就没意义了,不是吗?

5.所以从这个事件可以知道,有些事情其实并不像大家说的那样,也就是说从几千年前的历史来看,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当然每一个道理,每一个道理都得是无常的。再举个例子,你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可能学的不外乎六感,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但是如果你进一步练习,有一天你会发现,人其实不止有六种感官,其实是八种感官。我们以面朝山为例。禅修之前我们所学的,人们可能通过努力才知道自己有七种感官。但是,要想知道第八识,就必须通过打坐知道第八识的确切位置。这意味着第八知识指的是我们的真实本性。然后你会了解人们, 而且最后你会知道,人是有八个心在运作的,甚至所有的众生都是由八个心运作的。像这件事,我们说过去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当然现在也是这样!这个道理,它是一个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不会因为时空流转中的无常而改变。

6,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点是如果我们只是谈论世界上的事情,喜欢的东西好吃吗?到底哪个法律,合理?还是今天天气舒服?那幅画价值连城。多少钱?世界上像这样的问题确实是相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把世界上的这些东西,这些相对的东西,我们说从一个人、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的角度,我们把它逐步扩展到一个可以适用于十个人、十个地点、十个时间段的方式,那么当我们从一个人扩展到十个人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原理的适用范围就无形中扩大了。从这个道理可以看出,如果从一个人、十个人开始,然后继续扩大到千人、千代、千地, 那么这个原理肯定会有一个相当的度,不会随着我们所知道的时空无常而改变。如果我们进一步推断,从千千万万的人中,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东西,能够对一切众生,对一切时间,对一切空间,维持这样一个准则,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有把握地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完全不必把它放在无常的内容中。比如我们刚才讲的轮回,就是超越一切众生,在所有时空都是准确的东西。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做的这些行业,它不会凭空消失,也是一个跨越一切众生、一切时空都不会改变的原理。再比如,一切众生都有八心王的运作, 这也是一个跨越所有众生和所有时空都不会被破坏的大原则。所以这些东西就是我们要告诉你的,也就是说这部分不属于我们在世间所学的这些无常的范围。

7.所以我们回过头来,请大家自己决定。世界上真的没有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东西吗?如果认真想想,确实是!就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它确实是一个基础架构,不会随着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而改变。当然,为了回答你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你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看看。当我们谈到佛教的时候,为什么有人会争辩说一切都是相对的,包括佛陀所说的佛教,它只是一种方便?我们刚刚证明了这个道理给大家看。例如,轮回有什么相对的吗?比如有没有相对于行业不死的原则?这位菩萨可以仔细判断,像这样的事情,显然不属于我们世间无常的范畴。

放生的时候需要说什么话吗,什么时候时机才到

8、好!那我们继续来看佛教里的人。之所以会把重点放在《金刚经》中提到的“如筏比喻”上,是因为佛法一旦到了彼岸,就要舍弃,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我们不妨继续看看这件事。我们说《金刚经》对后世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禅宗五祖法给六祖慧能的时候,得到了当时《金刚经》的验证。为了让大家明白,下面给大家看《六祖坛经》中的一小段。好吧!这是六祖坛经的内容,我在最下面念给你听:【祖师爷自己披袍,不可见,以说金刚经。到“无所居,而有所心”,慧能认识到,不脱离自性,一切皆可为。于是有了老祖宗的话: “当是自性,此为自性清净;什么自性时期,这不是生灭;什么时候是自性,就是自足;什么时期的自性,这个没有动摇过;自足时,可生诸法。”先人知自然时,说慧能曰:“不知自己真心,学法无用;若从心知,则见自性,即名夫,天人之师,佛也。”】《六祖魔坛经》

9.所以从《六祖坛经》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五祖为六祖说话时,讲解的内容主要是金刚经。经过金刚经的解说,六祖开始觉悟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六祖说的,开悟的时候,不是放下一切。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像木筏和竹筏。只要越过了,他就彻底放下了。不要!六祖开悟时,当下直接发自内心说的是:自性自纯、自性自足、自性不可动摇,何时能生出诸法!所以请看看菩萨们。如果金刚经是让我们放下一切,请问慧能此时是否放下了对金刚经的所有理解?显然不是! 因为他一直在讲自性是什么,自性的状态是什么。所以我们说六祖慧能通过金刚经开悟的时候,他的重点是“内我不灭,清净充足,能生诸法。”这是他开悟后的第一手真诚体验!所以可见金刚经说的,绝不是一般人做的,就是放下就好。

10.同样的,我们继续探讨,如果要追求真实的自己,是否可以通过“放下”来获得?很多人都这么说过,包括我们之前讲过的。奥修倡导的是:“放下一切因缘,做好现在的自己。这就是禅修,就是当你真正能做自己的时候,这就是找到自己,就是看清自己的本质。”其实这真的差远了!现在就来看看,说说为什么要追求自己的本真,而不是靠放下。想问问大家,我们刚刚在《六祖坛经》里看到这句话。我们想问问大家,回想一下,六祖是在什么情况下开悟的?我们才发现,六祖是听说五祖披袍盖地,为了把金刚经的法意一路说到了它下面,才开悟的。请问六祖慧能, 听五祖揭示金刚经内涵的时候,他放下了吗?还是跟随五祖的开悟,在这微小的一滴之间悟出来,然后豁然开朗?很明显,如果我们放下一切,我们也会放下前面五祖说过的话。很明显,如果只是说放下,那么即使一个伟大的禅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摆在面前的机会,给我们讲了更多的案例,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放下!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