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苏州适合放生的河流有哪些,《和合讲堂》苏州寒山寺和合之声传递四方

一、成都放生最新政策查询

1、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张君年副院长在苏州市十二中举办讲座

2、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高钟在苏州市十二中举办讲座

3、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柯继承副院长在十二中举办讲座

4、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柯继承与姑苏区政协委员交流

5、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高为老师在昆山里库社区举办讲座

6、大菩文化江苏讯苏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和合讲堂》自去年以来,在市内大学、中学、社区等许多单位举办和合文化讲座。2014年上半年,寒山寺文化研究院三位副院长先后受邀,前往立达中学、市十二中学、姑苏区政协、昆山里厍社区作和合文化讲座,传递和合之声。

7、2014年3月11日下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张君年副院长带领苏州市立达中学20多位同学来到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寒山寺参观。2014年3月25日下午,张副院长在立达中学给参访过寒山寺的同学作了《寒山寺历史文化遗产》讲座。同学们制作了反映寒山寺文化遗产考察成果的PPT,派代表汇报他们的参观经过和成果,双方互动频繁,气氛热烈。此次参观和讲座让同学们对寒山寺和合文化的内涵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8、2014年3月19日、5月14日下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张君年副院长在市十二中举办了两场《寒山寺历史文化》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追溯寒山寺的发展史,讲述寒山拾得的动人传说,阐释钟声、诗韵、塔影的文化意义,介绍寒山寺和合文化精神,宣传和谐、和合思想。

9、2014年3月12日、4月9日、5月14日下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高钟副院长在市十二中举办了三场《吴地文化》讲座。考虑到十二中大多数学生是新苏州人的子女,来自全国各地,且处在初中阶段的特点,所以向学生提出“入乡随俗”、“入乡问俗”,“民俗就是文化”的概念,新苏州人应当了解苏州文化的前世今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苏州。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文化其突出特点是和合、柔慧,源于魏晋南北朝中原文化与古吴语间结合的“吴侬软语”就是和合文化的典型象征。说明和合文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吴地先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南北东西移民、国家意识文化的导引、佛道等宗教文化的熏陶而最后得以形成的历史进程。这些丰富的内容,配上精选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图片,再辅以适当的提问,导引学生参入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0、2014年3月26日,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柯继承副院长向市十二中学生讲述了苏州园林的故事,让许多新苏州人的子弟没到园林却仿佛就在园林中徘徊。娓娓动听的苏州古老人物和名胜给这些初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起对美丽苏州的热爱。

二、青岛哪些水域适合放生动物

1、2014年4月15日,柯继承副院长在胥门百花洲的游船会议室里,向姑苏区部分政协委员,讲述了不同年代苏州街巷、河流、桥梁、人物、名胜古迹故事,并与到会的委员们就吴地文化底蕴进行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古老的和合文化与现在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相融的,是我们今天走群众路线、传承中国文化的新途径。通过柯老师的讲座,政协委员们对苏州吴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合精神有了更多的了解。

2、2014年4月21日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高工高为老师在昆山里厍社区会议室为40余名志愿者讲述了“绿色社区的新概念”,诠释了文明环保的自身建设的新内容。文明环保社区,除了卫生、绿化、文艺团队、体育器材、活动场地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客观因,另一方面就是小区业主的自身素质。高老师从健康、节约、奉献、关爱、科学的生活等多方面向里厍社区的志愿者讲述了今天生活的“新概念”,使年长的志愿者们增进了理解和新意识,更进一步了解志愿者的内涵和工作内容。

3、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前往苏州寒山寺调研

4、苏州寒山寺将举办2014年“和合人生”禅修夏令营

5、明代苏州最有名的佛教史志——《吴都法乘》

6、苏州佛教博物馆馆内展厅为我们介绍了苏州现存完好的寺庙塔若干。有著名的虎丘塔、灵岩寺、上方山楞伽寺院、开元寺、文山寺等。寺庙之多,使苏州堪称佛乡。

7、苏州自古以来佛教兴盛,寺庙繁多,对此苏州博物馆藏(吴都法乘)为明代周永年所纂辑。周永年(1582—,字安期,吴江县人,恭肃公(1476—字行之,号伯川。弘治十五年进士,授行人,迁南京兵科给事中,累官至吏部尚书,端高有节概,年七十二卒,赠太子太保,谥恭肃。有周恭肃集)用之曾孙,忠毅公(1582—字季侯,号来玉。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由知县擢御史。天启初魏忠贤客氏乱政,宗建首疏劾之,明年挡势益炽,宗建复三疏弹劾,忠贤矫旨削籍,诬以赃罪,下狱死。崇祯初赠太仆寺卿,谥忠毅)之兄。少年时代即负有才名,工诗文,晚年遭遇动乱,居住在吴中西山,六十六岁辞世。平生志节高尚,虔诚于佛教,爱好著书,’虽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却不爱名利,不喜为官。他以“清节力学”闻名于当时,当时自邦君大夫到湖海士人大都知道他的才能,都争相聘请他出山,但他“泊然不顾,惟以著述为务”,一生中著述很多,著诗有上万首,且出手成章,构思巧妙。可惜有的已在劫火中散失,现留传于世的有《邓尉圣恩寺志)、《吴都法乘》、(怀响斋词》等。

8、然而,据(四库全书)著录,该书只载十二卷,而钱谦益先生为永年所撰墓志又说该书为百余卷,其实该书自“始兴篇至总略篇”首尾完整,有潢川吴氏收藏图章,共四十二卷分三十篇目。那么是否(吴都法乘)的“吴都”所指不是我们现在的苏州市,而是江浙沪一带,“法”指佛事类;“乘”是史书之意。也就是说,该书纂辑了我们苏州地区的佛教史迹,并且“详列无遗,可云巨著”,被后人称赞功德无量。

9、该书的三十篇目,含有“始兴篇、显圣篇、应现篇、袭灯篇、逸格篇、表刹篇、坛宇篇、礼诵篇、侣净篇、倡缘篇、总略篇”等等。以XX寺庙、塔、禅院的兴建、发生地的事情活动、所树佛像,到名人所见寺庙碑文记、所读经文感及赠和僧侣诗文等均详列无遗。

10、唐代诗人杜牧据“始兴篇”载,赤乌(公元233—四年,有位康居国大丞相长子弃俗成家,名康僧会,四处游化,时逢三国鼎峙,佛法久久未传中原,后于南国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起初吴人见了认为妖异,有司向吴王禀奏佛的灵验,又说月末佛将显灵呈现遗骨舍利,吴王说“若得舍利,当为立塔”,结果当真获得舍利且五色耀天,击之不毁,烧之不燃,光明照耀了整个宫殿。当下臣主都惊嗟不已,均盼望吉祥将至,遂“造塔度人立寺,因教法初兴而名‘建初寺’将其人所住名‘佛陀里’,”此为吴都有佛寺之始。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