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第一愿王——礼敬诸佛的深度解读

经文:

普贤菩萨对善财说:"善男子,我说礼敬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普贤行愿力故,深信解了,犹如当下,皆以清净身语意业互相礼敬。在每一尊佛的地方,我都以不可说、不可说的诸佛之身显现。我以一身,礼敬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当虚空世界穷尽时,我的礼敬也就完成了。因为虚空界是无尽的,所以我的礼敬没有尽头。如果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都尽了,我的礼敬就圆满了。因为众生的境界乃至烦恼都不是无尽的,所以这种礼敬也不是无尽的。我的忆念没有中断。身语意业无疲厌。

直译:

普贤菩萨对善财说:"善男子,我所说的礼敬诸佛,是指: 我依靠普贤菩萨的愿力,了知诸佛有如微尘数,包括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我以最深的信心而了知的,他们就像在我的面前一样,我以全部清净的身业、语业、意业来供养他们。恭敬诸佛的功德和功德。在每一尊佛陀所在的地方,都会出现无量无边的普贤菩萨化身,就像佛陀劫中的微尘一样多,他们供养着同样无量无边的佛陀,就像佛陀劫中的微尘一样多。如果虚空世界是无尽的,那么我的敬意也是无尽的。正因为虚空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的敬意也是无穷无尽的。就像这样,直到众生的境界穷尽、业力尽消、烦恼尽除,我对诸佛的敬仰仍是无尽的。礼敬诸佛的念头接连不断,没有片刻间断;以清净的身语意业礼敬诸佛的善行功德无穷无尽,永不疲倦。

解释:

礼敬诸佛的目的在于生起敬信之善,消除傲慢之障。以身口意恭敬之心,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礼敬过去和现在的诸佛,稍有善根的人都能做到;但礼敬未来的诸佛,除非有很高的智慧和平等心,否则很难做到。因为礼敬未来佛就意味着礼敬当下的一切众生。我们所产生的傲慢之罪,往往不在过去佛和现在佛身上,而主要在现在佛身上。因此,于一切众生,当念世尊。若生傲慢心,必将自伤。

礼佛有忏悔罪业、修习禅定、感恩恭敬的意义。印光大师说:"欲得佛法实益,须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罪,增一分福;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罪,增十分福。如果没有恭敬心,导致亵渎,那么罪业就会越积越多,福报和智慧就会越积越少"。

礼佛,通过身、语、意三密,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和感恩,同时检讨自己,忏悔过去的业障,不仅有助于提升品格,还能稳定身心。因此,拜佛是每个佛教徒首先应该学会的。

礼佛有七种心态:

一、我慢礼敬:就是按照佛位的顺序,不恭敬、不五体投地、如捣如杵。

二、唱礼:谓心无静念,见人则轻而急礼,人去则身惰而心累,盖心散而口和也。

敬礼: 谓闻唱佛名,即念如来,身心恭敬,精神不倦也。

四是发慧净礼:即达到佛的境界,心念现前。礼一佛,即礼诸佛。礼一佛,即礼法界,因为诸佛法身融为一体。

入法界之礼: 谓身口意不离法界,佛我平等,故一佛之礼,即是法界诸佛之礼。

第六,正见礼:是礼自性佛,不念他佛,因为众生佛性平等。

七、实相平等礼:即上六礼,有礼有观,自他二异,而此礼,无自他差别,凡圣一体,体用不二。

其中前三礼为事,后四礼为理。学佛之人应该遵循后五种,而不是前两种。

礼佛的动作是诚恳恭敬地双手合掌,低头,俯伏在地,双肘、双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触佛足的最高礼节,故又称顶礼。

标准的礼佛动作如下:

1. 合掌站立,双脚呈 "八 "字形,脚跟间距约两英寸,脚趾间距约八英寸,目光注视中指尖。

2. 右手先下,左手保持合掌状,腰部慢慢下蹲,右掌压在拜垫中央,然后跪下。

3. 左手掌向左下方按在拜垫中央,高出右手半个手掌以上。礼佛时脚尖不要移动或翻转。

4. 将右掌从拜垫中央向前移动半个手掌至左掌,两掌相距约六英寸,额头平贴地面。

5. 两手握拳虚握,翻掌向上,张开手掌,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 "头面接足礼"。

6. 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

7. 将左手掌举回胸前,右手掌放在地上支撑身体,左手掌合十,同时双膝跪地起身。两掌保持合十。

8、行三礼,掌心弯曲,下至膝上,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并拢,两食指并竖,伸直腰抬至眉心再放掌心,此为问礼。

六祖坛经》记载,法达和尚初见六祖时 "礼慢":

法达和尚是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当他向六祖行礼时,头未着地。祖浩说:礼不着地,为什么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修何物?曰:读《法华经》三千。祖曰:三千: 若读至一万,得经义,不以为胜,则与我行。汝今负此因缘,不知过也。听我偈曰:礼此折缓楼,头奚不着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 "是释迦牟尼佛对大势至菩萨的开示。它讲述了一个名叫常不轻的比丘,在路上遇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时,对他们都顶礼膜拜,赞叹不已,并说:"我深深地敬重你们,不敢轻慢你们。这是什么缘故呢?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会成佛。" 但有人觉得他太啰嗦,有人认为他在讽刺自己而生气,还有人傲慢地认为:"你凭什么给我授戒?"并向他扔木棒、石头或土块。然而,他并不生气,只是退到攻击范围之外,更加大声地重复这些话,并像他一生所做的那样练习这些话。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听到了毘卢遮那佛王在虚空中所说的《法华经》两千万亿句经文,六根清净,寿命增加了两百万亿那由他劫,死后配得千万佛。释迦牟尼佛正是常不轻菩萨。

常不轻菩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身、口、意敬佛的典范。恭敬众生而不深轻众生,是坐佛之座;忍辱骂詈是着佛之衣;慈悲行事而不流离,是入佛之室。深敬是心业,赞叹 "诸佛如来 "是口业,前去礼拜是身业。菩萨不专门读诵经典,而是以拜佛作为自己的修行方式。凡夫众生只是理智上的佛,尚且顶礼膜拜,何况是修因证果的佛,更会顶礼膜拜。常不轻菩萨的修行,是初学菩萨降伏我执,培养宽容慈悲、正直平等之心的一剂良药。

关于礼敬,慈舟法师有一个很好的开示,他说: 所谓礼敬,就是身的意思,这个 "身 "不是身,而是体,体恤,体恤,就是我们要体恤佛的境界,体恤佛的心,这样我们现在才能升起普贤菩萨的礼敬。佛心是怎样的呢?佛心恒常不灭,遍满三界,横遍十方。"山河大地,法王之身",所以礼敬佛心要纵向穷尽,横向遍及。"十方三世诸佛,同在一法身",所以我们礼敬一法身的法身佛,就是礼敬十方三世诸佛,这就是礼敬的意思。因此,礼敬法身佛,就是礼敬十方诸佛。

"一切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极微尘数诸佛,一一各与极微尘数诸佛,极微尘数诸佛,极微尘数诸佛。

祖师说:"世界唯幻,唯空为实,世界即空"。宝性论》云:"犹如无分别性,虚空遍一切,无垢界心自性,遍一切如是"。就像虚空无差别地遍布一切粗细色法一样,无垢法界的心性自性也遍布一切法--一切都是诸佛的显现,所显现的一切都是佛。也可以表述为:一切都是佛性的显现,显现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化身。

"我依普贤行愿力,深信不疑如当下"。我依靠普贤菩萨行愿法力的因缘,都能得到我的深信切解,如在眼前。

首先是普贤行愿的力量: 这就是法力,如果不依靠誓言,法力就不能遍满。所谓法力,即以普贤行愿为主体,见一切境界皆是佛的力量;

二是深信切解力:这是自性力,是遍一切处、一切时,如在当下,执持诸佛的力量。这就是自力,能摄持如上诸佛境界,使其现前,这就叫自力。

"一切身语意清净,常行礼敬"。

对于三世一切诸佛,常以清净身语意业行礼敬。

礼敬有两个要点:一是身语意业清净,二是修行不间断。

身、语、意三业清净,只是为了分辨垢业,即身无杀生、偷盗、淫欲,口无妄语、恶口、两舌、色言,意无贪、嗔、痴。我们正是从污秽的业力中流转生死,堕入恶道,而现在需要以清净的业力来修持成佛的因缘。如果三业不清净,就无法实现佛陀的功德。

三业清净的必要性: 三业清净,佛心才能透彻。水清则月显,水浊则月隐。水喻心,月喻佛,心净则佛现。

恭敬三业也表示佛有三种神通。佛有天眼,能看到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要恭敬我们的身体;佛有天耳,能听到我们的话,所以我们要恭敬我们的话;佛有他心,能知道我们的心,所以我们要恭敬我们的心。

为什么要常修恭敬心呢?想一想,佛是常住不灭的,无处不在的,他什么时候不在,什么地方不在?一毛一尘中都有无尽的佛身,所以我们要常修恭敬心。就自性佛而言,"夜夜与佛同眠,时时与佛同起",所以要时时内观,礼敬自己体内的真如法身。如果暂时不拜佛,就会堕入污秽之中。

在《仁王经》中,佛陀告诉波斯匿王阿难:"你观想的是哪一相的地藏?"

波斯匿王阿难答道:"观身如是,观佛如是。无前、无后、无中;不住三界,不住三界;不住五蕴,不住五蕴。

佛陀说:"善男子!如汝所说,十力、四无畏等一切诸佛,及恒沙功德不共法,皆如是故。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若作他观,是名邪见。"

以普贤愿力,深信深解,在每一尊佛的面前,同时出现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的身相,每一佛刹周遍恭敬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虚空界未尽,我的敬意未尽;虚空界无尽,我的敬意无尽。就像这样,直到众生的境界穷尽,众生的业力穷尽,众生的烦恼穷尽,我对佛陀的敬意也没有穷尽;由于众生的境界乃至烦恼没有穷尽,我的这种敬意也没有穷尽。我的敬意没有尽头,因为众生界乃至众生的烦恼都没有尽头。"累 "是疲惫的意思,"倦 "是疲倦的意思。可见,这里普贤菩萨礼佛的愿是无尽的愿,下面的愿也都是无尽的愿。

圭峰大师说:"若无普贤菩萨观照力,何能念诵不断?愿智者检视此文,莫以生死心作礼,莫以取相心作礼。以此为例,以下九门也不应赞叹、供养,更不应以赞叹生灭、取相为普贤行愿回向。"

因此,普贤行愿是呼唤本性的行愿,如果以生灭心取相,就不能成就本性,就不能使普贤行愿遍满法界,忆念不绝。这是因为,如果以生灭心取相,境界就会狭隘有限,不能遍满恒常。因此,应以离生死、不住相的智慧礼敬。

普贤行和文殊智慧需要同时修持,文殊智慧是眼,普贤行是脚。因此,这首偈颂说:"文殊勇猛智,普贤智慧亦如是;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其恒常行。"

一朵觉悟之花

在悬崖边,生长着一朵花。叶子翠绿,花朵灿烂。

我问这朵花 你一个人在这里孤独吗?

花儿回答我: 我扎根于大地母亲,与大自然为伴,并不孤独。

我问花:你独自在这里绽放,需要很大的勇气吗?

花儿回答我: 我不知道什么叫勇气,我只知道顺其自然地生长,该吐芽的时候吐芽,该抽茎的时候抽茎,该长叶的时候长叶,该开花的时候开花。

我问花儿们:你们讨厌狂风暴雨吗?它们随时都会摧毁你!

花儿回答我: 如果我因为它们而跌倒,那是因为我不够坚强,如果我能重新站起来,那是因为我又成长了,我感谢它们给我带来的考验。

我问那朵花 你会羡慕比你好看的花朵,并因此感到自卑吗?

花回答了我: 我不知道如何比较,我只知道自己生来如此,别人也生来如此,我欣赏自己的独特,也欣赏别人的美丽。自然万物都一样,都是爱与美的创造,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缺了谁都是缺了谁。只有和谐,没有美丑。

我问哈娜 很多人都在寻找使命?你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吗?

花儿回答我: 我的使命就是生长和绽放。"使命 "这个词听起来很崇高,其实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生命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太阳变成太阳散发光芒,苹果树长成苹果树结出苹果,梨树长成梨树结出梨子,音乐家变成音乐家,歌唱家变成歌唱家,作家变成作家,画家变成画家。......

我问花儿:难道没有为更多人服务的伟大使命吗?

花儿回答我:世间万物都在服务,存在就是服务。即使是一粒尘埃,也是构成道路的一部分。你要走路,路就在服务,修路的人,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师、总规划师......,构成路的原材料:沙、石、水、水泥等都是服务的一部分。再如,为人们提供居住的房屋是一种服务,为人们装水的水杯也是一种服务,一张小小的卡片,能给孩子带来欢乐也是一种服务。谁的使命大,谁的使命小?"使命 "如此平常,只是被人的重要性夸大了。

我问花儿:有那么多外在的压力和限制,人如何才能成长为自己?

花儿回答我:压力和限制不是外在的,而是人自己保护自我形象的借口。害怕失去孝子的形象;害怕失去贤妻良母的形象;害怕失去外人眼中温柔可人的形象;想成为自我,又不敢成为自我,矛盾的内心带来的压力和限制,都由一只手导演,作茧自缚。

我问花儿:活出自我,是自私的表现吗?

花回答了我:每个人、每个物种都有自由意志。过自己的生活是我们的天性。在没有过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只有当天性受到压抑时,才会对世界产生一些破坏性的后果。愤怒、抱怨、悲伤 ...... 是由此产生的情绪。而一个完全活着、成长着的人,会处于一种充实和喜悦的状态,从而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问那朵花 你怕死吗?

花儿回答我: 你是说我的身体消失的那一刻吗?本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是自然规律。从泥土中来,又回到泥土中去,这是自然规律。去享受这一个过程吧。

我问哈娜 你已经死过无数次了,你知道死亡是什么样的吗?

花回答我:死亡就像穿衣服,脱掉旧衣服,再穿上新衣服。

我问花 当你失去身体时,你是谁?

花儿回答我: 身体不是我的,头脑不是我的,思想也不是我的,我是存在,是意识,是快乐!

城市小屋 160,我的世界只有我自己

我站在大圆镜前,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风,芸芸众生,山河大地,古今中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遮无拦的显现,王侯将相,粉墨登场。

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第一愿王——礼敬诸佛的深度解读

我享受着轮回与涅槃,一无所有。我知道,在我出生的这个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因此,我对这个虚幻的世界没有任何看法,没有任何抱怨,也无需推卸责任。我对古往今来发生的这一切负全责。我爱这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缓缓运转,如水如月。花开花落,丰富而优雅;云卷云舒,和谐而安宁。似动似静,无声无息,处处冥想;似静似动,不离自性,当得般若。

镜中这水彩的人、法、事、物,一幕一幕,都是我连绵不断的念头,妙想天开,天马行空。有的念头静而觉悟,称为十方诸佛;无量念头忙而不觉,称为九界众生。一念觉悟,二念觉悟,名为觉悟众生;二念觉悟,一念觉悟,名为修行。先劝不觉者,虽是自语,但名法益;不觉缠不觉者,分明自寻烦恼,仍执着争斗。

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不是我。有情无情,同是正悟。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要做的就是享受这份寂静的庄严。无成无败,无荣无辱,无须炫耀,无须隐藏,无须造作,无须索取。开创时,天地日月皎洁显赫;休止时,万物山川归于寂静。虚无与万物,皎洁与平淡,周旋与静止,如如不动,充满生机。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