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跨越思维的藩篱:领略“无分别智”带来的全新视野

无分别智是什么意思?

无分别智是指摆脱主观和客观的真正的平等性智慧。无分别智是我们的根本智,而根本智就是离对待、离能所、离主客的心,就是那种不执着(超越对待就叫不执着)、不二、那种心性。这种心境才是我们真正的般若。当你处于不二的状态时,我们所拥有的自然智慧、广大智慧和无师智慧就会显现出来。佛陀的经典就是从这种根本智慧的体悟中产生的文字般若。

无分别的智慧是一种远离主客观相对分别的直观空理的智慧。这种智慧超越了心和意识的相对分别而显现,其作用在于洞悉绝对真理。这也就是佛教中的无分别心,也就是认识真如本性的智慧,因为真如本性离不开一切相,认识真如本性的智慧必须与真如本性的体性相应,《大乘常住论释》第十二说:"若智不异所取,等起真如,是名无分别智"。因此,无分别智是证悟能取与所取皆空的智慧,是证悟真如本性的智慧。真如本性离一切相,不可分别,故以分别心,不能称为佛性。无分别智离一切情执分别,故与真如本性相合。

无分别智是指菩萨在悟道之初,与诸法真如本性平等无二,无有能取所取、所取所取的分别。也就是说,他脱离了名称、思想、概念等虚妄分别的世俗知识,只能够认识到世界的本来面目,没有任何分别。这种智慧属于世间智和无漏智,是佛智的相应心。智慧有三种:(一)反观智,即所谓加行无分别智,又称加行智,是道的 "因"。(二)正觉之智,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世俗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 "体"。(三)外道所运用的智慧称为后得无分别智,又称后见智,是道之 "果"。根据《成唯识论》卷 10,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属于同一种智,但作用不同。后无分别智依赖于根本智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说,无分别智离自性五相,即:(1)离睡眠等无心,(2)离禅以上过寻伺地,(3)离无心灭寂灭想,(4)离色,(5)离真谛辨计。菩萨在十地多次修习无分别智,八地以后又能相续修习无分别智。梁译《摄大乘论释》卷 12 说,无分别智与菩萨无二无别,无分别智之性即是菩萨之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九)。

跨越思维的藩篱:领略“无分别智”带来的全新视野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