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甘肃兔子去哪里放生,甘肃伊斯兰教协会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

一、初一放生时间

1、佛教在线甘肃讯甘肃省宗教局部署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以来,省伊斯兰教协会积极响应,结合实际,细化内容,号召在全省伊斯兰教界积极开展以“国法与教规的关系”为主题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

2、一是重点开展学习宪法。号召伊斯兰教界要集中进行宪法学习教育,深刻理解国法与教法的关系,引导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群众增强宪法观念,自觉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职责。

3、二是发挥伊斯兰教界主体作用。组织伊斯兰教界人士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利用主麻聚礼宣讲以“国法与教规的关系”为主题的卧尔兹,把法治精神、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伊斯兰教解经活动中。健全完善清真寺各项规章制度,把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融入到规章制度中,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教职人员和穆斯林群众的行为引导、规定约束、权益维护的作用。

4、三是要求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群众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学习月活动要结合“和谐清真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教风建设,进一步端正教风,践行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方向不动摇,加强民族团结和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内部的团结,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详。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宝石。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整个造像刻画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这种单体的观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时期,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6、石观音菩萨立像为隋代文物,于甘肃省秦安县出土,像高132厘米。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详。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宝石,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整个造像刻画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

7、隋朝取代北周政权,隋文帝和炀帝都倡佛崇法。在尼寺里长大的隋文帝,自幼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曾说:“我兴由佛故。”因此,即位后便大力提倡佛教。隋炀帝杨广在笃信佛教上更甚于其父。在位时,除造像立寺之外,“在两都及巡游时,常以僧、尼、道士、女官(女道士)自随”。国家的统经济的繁荣、中西交往的频繁,加上统治者的倡导,促进了隋代佛教石窟及雕刻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8、北周至隋的石雕造像,基本摆脱了北魏晚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秀骨清像”的模式,逐渐创造出了一种健康丰腴的形象,面相丰圆,体魄健壮,肌肉极富有质感。从紧贴身躯的服饰,不难看出印度造像风格与民族传统技法的共同作用。它上承魏晋以来的精华,下启隋唐文化的新风,使我国佛教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更具民族特色的新阶段。

9、隋代的造像造型则一般比较粗糙、呆板,体躯肥硕敦实,衣纹、璎珞有笨重感,身体比例失调,头大身短。但是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雕像作品,尤其是单体的观音造像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许多地方都发现过单体的石雕观音菩萨像。甘肃秦安县出土的这件石观音菩萨立像就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其作品雕刻精细,保存完整。菩萨弯眉细目,彝骨挺直,嘴角和眼角微微上翘,似一位清丽少女,生动可爱。他左手曲肱上举,右手持瓶作自然下垂状,赤足而立,惟妙惟肖,雕刻极为生动形象。从菩萨的整体造型看,端庄秀丽,比例恰当,雕造非常细致。在造型和雕饰方面,特别是璎珞、衣纹、持瓶、赤足等部分都很得当。

10、该造像与美国底特律艺术中心所藏的隋开皇元年(581年)造像“车长儒观音立像”十分接近,但较之更为朴实、亲切,是古代雕刻艺术家们将民俗与佛教完美结合的产物,是隋代石雕造像中的代表作。

甘肃兔子去哪里放生,甘肃伊斯兰教协会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

二、昆明哪里可以放生蝎子

1、

建议诸位师兄,多观察,多联系,不要盲目参与,确认是正规的有发心的放生组织再布施财物。祝福慧增长,早证菩提。因缘变化,世事无常,信息总有变动,本站随时更新,敬请关注。

2、
兰州放生组


邮箱:realyyh@sohu.com
QQ:3524548。
我现在基本上每月放1-2次。

兰州放生QQ群:17442041
放生的可以联系:杨师兄:13893179650

3、
甘肃省天水市放生小组

QQ:983262690
QQ群:天水同城放生群60818846

4、甘肃临潭县莲花山的传说

5、昔日,莲花山有很多古建筑物,既有佛教寺院,又有道教宫观,上至顶峰的玉皇阁,下到唐坊滩的大佛殿,约有31处,170多间,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铁瓦盖顶,彩塑神佛,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为游览和休息提供了方便。后经风雨侵蚀,破坏殆尽。

6、莲花山的修建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无文字记载可查。据当地传说,明朝时,有位朝廷内僧司的官员,是藏族某部落首领的番王,他因年老多病,无力任官,欲让儿子承袭官位,表奏皇帝恩准。老番王多次致函儿子,叫其来京承袭官位。但始终不见儿子来京。原来儿子怕进入朝廷供职后不自由,借故不进京为官。老王等得无奈,又奏请皇帝赐准,差朝官携枷锁法绳,将小王押解赴京。途经莲花山时,只见莲花山重峦迭翠,峭峰凌空,山石峥嵘,千姿百态,很有灵气。小王动心,再三跪求差官,并贿以重金,允许他休息游览几天。后小王离开莲花山时,对山默念文殊菩萨并起誓言说:“文殊菩萨显灵应,保佑我进京平安无事,我将在这里为你修佛殿、塑金身、做道场。”到了京城,老王向儿子讲明了押解他进京的情由,随即解除了监禁,差人随小王在京城游玩。一日碰见了一个测字先生,小王上前占卜吉凶。测字先生叫写一字,小王写了个“土”字,测字先生说:“‘土’字上面加一横,是个‘王’字,有王位可坐,再加一点,是个‘主’字,是一地之主,真是大吉大利,大富大贵。”测字先生又叫小王再写一字,他写了个“问”字,测字先生惊奇地说道:“前途无量,‘问’字两边分开岂不是‘君’字吗?有君王之位。”小王听了喜出望外。次日,皇帝诏谕小王承袭老王僧录司之职。小王心想,这一定是莲花山文殊菩萨显了灵。为报答文殊菩萨神功,小王令其部落出卖牛羊,积攒金银珠宝,砍伐树木,兴修莲花山佛殿,并在峭壁石崖上开凿石梯,疏通道路。先在莲花山顶峰修建了文殊菩萨殿,又在东方顶、唐坊滩修建了佛殿。在开光庆典时,小王专程从京城赶来,亲自做佛事道场,并决定每年的六月初一到初三日,为朝佛讲经日。从此,莲花山附近的藏、汉、土族群众,来莲花山朝山礼佛、祈愿诵经者络绎不绝。之后又演化为莲花山会场。

7、莲花山庙宇修建于何时?一向缺乏翔实的史料。较为可靠的史料是《莲花山铁碑记》。从中可以证实:

8、庙宇修建的时间:《碑记》中有“夫莲花山,即武当太和山,有金顶一处,于崇祯十年立工盖造”。崇祯即明思宗朱由俭,公元1621年,在莲花山上最初修建了金顶。这段文字为我们排除了明朝洪武年间以及更早的说法。据此,至今也有371年的历史了。

9、庙宇重修的时间:重修莲花山是在金顶“常日云际雨霖,庙宇损坏大半”、“看守不忍”的情况下,才“会同人等,许造铁瓦千片”,于“顺治八年(即公元1634年,清世宗爱新觉罗福临时期)重修了金顶”、“塑将帅四位”,至今也有358年的历史了。

10、山主王存修是重修莲花山庙宇的主持人。重修莲花山庙宇,《碑记》有“善士闫福祥、张俊保、陈继坤、工德生、黄可才、王存修修建莲花山”的记载,有“莲花山主王存修,亲赴兰河、募化洮岷”的四处奔波之说,最后又会同官府取得了合法的保障,可见王存修既是发起人之又是施工中的负责人,传说中的“蓬头王”确有其人。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