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护生等于放生,用护生成就放生,妙祥法师的护生情怀

一、武汉可以放生鱼的寺庙在哪里

1、

——转自《当代护生故事》

2、用护生成就放生——妙祥法师的护生情怀

3、因为放生的因缘,数次到过辽宁海城大悲寺,得以亲近寺院的妙祥老法师。法师的开示,许多是他修持的心得,于师父平和的言语中,让人感受到他深远的悲心与智慧。

4、进入大悲寺,广场上有鸽子自由飞翔,草地上两只小兔在啃青草,道路两边可见诸如“戒杀放生长寿”、“注意脚下众生”的牌子。在大殿后面通过往僧寮的方向,有一个小园子,里面生活着三十几只放生的梅花鹿,还有几十只放生的狗,这些动物基本上都是居士送来大悲寺放生的。最多的时候,寺院有一百多只狗。出家人不畜养动物,居士们来放生了,“先救命,其他的再想办法”,妙祥法师总是慈悲地先留下,然后再尽力想办法安置。

5、一九九五年闰八月,妙祥法师与另一师父从五台山开始行脚,沿途托钵乞食,经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至辽宁省盖县茅蓬,行程三千余里,为大悲寺僧团每年学习二时头陀之始。两人走到北京的时候,一天在路上遇到两只死蛤蟆,两位师父就用方便铲给掩埋了。路上有两个人看到了,其中一人说:“这和尚真有慈悲心呢,你看看他把那个死的蛤蟆都给埋了。”

6、妙祥法师住持大悲寺后,每年八月十五以后,寺院的僧人都要外出行脚,遇到地上死的众生,比较大一点的,都要给它们念《往生咒》后埋葬。爱护众生,把所有的众生看成自己父母一样,自己父母的尸骨必须掩埋的。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守持戒律、培养慈悲,这是法师的要求,对死的众生这样,对活的更要救护。

7、曾有居士问法师,说米里边有虫子或者是菜里边生虫子,扔多了可能是浪费,要是不扔又杀生了,应该怎么办?法师回答说:“对于护生,应该是尽全力去护生。别看一个虫子,一个虫子也是我们前生父母、未来诸佛,决不能故意杀害众生。”

8、放生护生,解救濒临死亡、被人宰杀的众生,当然也是护持众生。法师有这样一句话:“用我们的护生成就别人的放生。”在大悲寺的前面有一个面积约二百亩的放生池,这也是由放生而感应来的。有了放生池,放生的鱼类就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二零一零年七月,离大悲寺几十公里外的一水库放水维修,水库里的河蚌搁浅在滩上,道源寺(大悲寺的下院)的尼众师父以及海城、大石桥等地的居士发起了抢救河蚌的救生行动。前后半个多月的时间,有二十来万斤的贝类运到大悲寺放生池里放生。法师的心愿是,将来可以承包江面、海面,像昔日的西湖一样,天下佛子共同来成就一个大放生池,这样众生就有更大的安全的生存空间。

9、由于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现在救护陆地动物比较困难,放生陆地动物,特别是一些家畜、禽类,护生园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受妙祥法师的感召,丹东、海城等地居士发心建了几个不大的护生园,比如放生鸡鸭禽类的,放生羊等家畜的,还有专门放生乌龟的。园子不大,但对家畜、禽类这类众生来说,有这么一块地方就等于多了一线得救的生机。

10、“放生这个事情,看着是个小事,有时候能解决很多矛盾,比如消弭战争、灾难,还有修行佛法,都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妙祥法师说。很多居士热心参与放生,这是一件大好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如法的放生,要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出发,而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形式,或图自己方便,而造成一些弊病,比如预定物命、放生在不适合的地点等。

二、澳门哪里有放生的地方啊

1、对这些,妙祥法师说:“将来我们可以举办放生培训班,掌握必要的知识,交流经验。以放生为纽带,激发人的慈悲心,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还可以通过收集当代的放生感应故事,来教化世人。有能力、有条件的居士,可以争取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对经营素食的餐馆免除部分税收,推动戒杀放生以及素食。从保护珍奇动物、禁捕等入手,争取国家对承包山林、江海做护生基地等给予支持,以护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有人抱怨,说我学佛没有几个人护持我。法师说:“他为什么没人护持?因为他没有救护众生,这方面做得不好,所以说没人护持。如果他做得好,所有的众生都会拥护的。”我们居士应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放生里面。

3、法师开示:“现在有的人把立足点放在‘人间佛教’上,有时候光想到人这一块儿,而佛教不光是人的问题,我们的心量应该更宽广,各道众生都要救护、教化。如果慈悲心不到位,人杀生的心就重;杀生心重,整个人心就不安,就浮动;人心浮动,整个法界就不安宁,这是必然的。”

4、在大悲寺的几天,我们见到妙祥法师早上六点多带领居士从车上卸煤,与大家一起抬着大木棒安装山门,默默地与大众一起劳动……这些身体力行,或许正是法师的感人之处吧。

5、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八日,妙祥法师在秦皇岛放生文化交流会上勉励大家:“我们作为学佛人,用一种真正爱护众生的心和严格持戒的精神来感召,让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放生事业逐渐认可。这样,放生的事业就会逐渐地扩大起来……”

护生等于放生,用护生成就放生,妙祥法师的护生情怀

6、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语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及所有众生;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7、生态保护的口号,已经喊了一阵子了。无论是权威领导的报告,还是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都下达了不少。然而,生态的恶化虽有所遏制,整个生态环境的状态却仍令人担忧。现今的许多保护生态的措施,部分有些功效,但是总体上看,收效并不显著。问题在于,具体的措施,要通过人去执行,而人有思维有情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只有人们自觉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职、义务时,才会将口号付诸行动。由此,首先需要端正人们的思想。对人的思想的教育、培养与纠正,需要耐心的工作。调动传统的社会与文化资源,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而且在社会上,尤其是信众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对于生态保护,佛教有十分丰富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经验。今天加以提炼和弘扬,对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仅想就众生平等的观念对于生态保护的价值,说一点心得。

8、明众生平等之理树立生态保护理念

9、当前的生态恶化,得到的遏制只是暂时的局部的。从整个大环境说,全球变暖、灾害频起,污染普遍化而且仍在滋漫,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非常令人担忧。每年每月都有若干种物种绝灭,越来越多的以往常见的物种列入了濒危生物的名单。人们期望看到的生态达于良性,至少不要再产生破坏生态的新的问题,并没有出现,更不用说生态的修复并渐臻于理想状态。不少保护生态的措施,恢复生态的投资,远没有产生出预期的效益,似乎是事倍功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情形?根本说来,是人们对于生态保护、对待生态的观念尚未转变,对待生态和具体的生物的态度尚未端正。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能建立起众志成城生平等的理念。

10、众生平等,是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称“大乘平等法”。所谓平等,是不起差别心,当然包括对众生的态度在内。当今说保护生态,第一就要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因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对世界上的自然资源无限止的掠夺。依据西方人的思维,人高踞于整个世界之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需要才存在,人类可以向自然宣战,征服它,改造它,随意地利用其资源。动物,植物,整个生物界,应当臣服于人类,生物的生存权,要服从于人类(其实只是一部分人)生活、经营、发财致富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与其他的社会思潮以及普泛的观念结全在一起,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比如,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主义的思潮,成为了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激荡的社会思潮。本来,科学是造福于人类的,但是当着人们认为有了科学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人类就可以为所欲为,则常常引发生态的灾难。1958年,大跃进的喧闹甚嚣尘上,有人作歌曰:“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传统的信仰被简单地摈弃,而“我”的地位被抬到与造物主等价的地步。于是,盲目向自然开战的结果,是生态与整个环境的大破坏,植被丰硕的好山变成了秃山,为了大炼钢铁,大树成了燃料,为了表示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成片的山林被毁,大块大块的湖面被围而成田,无论地上走的天上飞的和水中游的,都逃不脱一场大浩劫。今天再来讲众生平等,正是为了对治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和造成的弊端。须知,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保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对自然怀着深深的敬畏,对生命抱着深切的同情,对伤生表示出有罪感,把护生当成积德行善。其中就有众生平等观念的影响。传统信仰的被遗忘,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种种破坏包括对人们自己的生活环境破坏的重要缘由。今天讲众生平等,无非是想借助于传统的广泛的号召力,重建当代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