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超越凡心,成就佛果:心的力量

只有发心者才能成佛

2010.8.27

当一念清净时,无明消失,智慧显现;当妄念纷飞时,妄念扰乱了清净心,你就会变成一个无知的人。如果这段时间你的心比较清净,妄念少,智慧就会经常显现。其实,修行路上遇到的问题,跳不出《降伏其心》这三本书。但在座有多少人读过三遍《降伏其心》呢?读书本身就是修行,但很多佛教徒宁愿整天闭着眼睛、翘着二郎腿、胡思乱想,也不愿意读书学习,其实是用这种所谓的 "修行 "来掩盖自己的惰性。闭目养神,翘着二郎腿,昏昏欲睡,身心俱乱,这就是惰性的表现。打坐应该养成一种习惯,形成固定的时间,该打坐的时候放下一切去打坐,该休息的时候去休息。每天不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的积累是不够的,开启不了智慧,只有量变才会达到质变。我们之所以不能开启智慧,就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当你的知识和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开启智慧。

我们的心生来就需要活动,需要做事。如果你不让它背经,不让它想经,不让它做事,不给它任何信息,它就会胡思乱想,妄念纷飞,怎么可能开悟呢?你白天读哪部经,晚上打坐,参透了里面的某一句话,比如:什么叫无所住呢?何谓明心见性?什么叫自足圆满?你的心有事可做,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就你目前的水平而言,放心大胆地运用你的思想,你一定不会走火入魔,不会进入枯禅,不会走错路。你还没有走出去,还没有上路,怎么会误入歧途,怎么会走偏呢?只有达到第三禅那或以上,才能进入枯禅。枯禅是一心不乱,忘却身心,在忘却身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觉性,只在止中,忘却了观。止是定,观是慧。如果只止不观,就是一种死定,身心如一潭死水,入了枯木禅。过去禅宗有句话叫 "枯木附寒岩"--本来是有血有肉的躯体,坐在这里就像枯木一样,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七情六欲。修行人不仅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而且他的情感、感觉、知觉比外行人要敏锐、强烈、准确几万倍。修行者六根并用,你只要起一个心、动一个念、说一句话、做一个动作,他就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什么境界、什么状态、什么方法。菩萨的慈悲、佛陀的智慧,源于他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达到了极致,由量变到质变。如果诸佛菩萨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七情六欲,又怎么能感受到众生的痛苦和渴望,又怎么能解除众生的疑惑呢?如果修行人如木石一般,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七情六欲,那和死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当众生来向我们诉说他们的痛苦和欲望时,我们如何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的痛苦,又如何才能生起慈悲心,拔除他们的痛苦呢?我们之所以没有慈悲心,是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七情六欲不够强烈、不够准确、不够圆满。我们所谓的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都在散乱之中,当无明众生带着痛苦来找我们时,我们却无动于衷,毫无感觉。因为你不是一个圆满的人,所以你无法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如果你是一个完整、完美的人,怎么会感受不到他人的喜怒哀乐呢?所以,千万不要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喜怒哀乐的修行者。如果你想成佛,就要有佛的胸怀和承受力。有多大的承受力,就有多大的成就;有多大的承受力,就有多大的佛菩萨感应,就有多大的佛菩萨加持力。你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佛心,是否有佛力。如果没有,今生注定成不了佛。

很多人想的和说的与做的相差太远,他们想出家,却不能奉献自己的生命。没有牺牲,没有奉献,怎么能出家呢?古人为什么那么尊重和尚?就是因为僧人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三宝,没有一点私心。现在很多人说要 "发心出家",什么叫发心?

生:为了集体,勇于去做,勇于去承担,这就叫发心。

超越凡心,成就佛果:心的力量

老师: 说得好!不是你自己的需要,是别人的需要,是集体的需要,是民族的需要,你去做,敢于牺牲,敢于奉献,去做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叫有心。如果你做的是自己需要的、自己喜欢的,怎么能叫有胸怀呢?

过去,僧人在社会上都是功成名就,富甲一方,要什么有什么。然而,看到佛法衰微,真理得不到弘扬,众生的苦难无人能帮他们消除,因为他们不能容忍众生的苦难,不能容忍圣教的衰微,他们毅然放弃了家庭、妻子、儿女,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出家为僧,而且往往在出家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四大皆空的顶峰。他们一出家就成了大师,这就是所谓的发心出家。这就是所谓的发心出家。请问 如果你拥有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如你所愿,一切都很顺利,你还会出家吗?既然出家了,你能消除众生的痛苦吗?你能延续佛的生命吗?如果不能,你怎么能说自己是和尚呢?

但很快,到了二十一世纪,就会有一大批素质高、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信仰佛法的成功人士出家。这是因为他们看到,社会上有成千上万的僧尼,但能继承佛法、延续佛法、原汁原味地向众生讲述真理,能拔除众生苦难的僧尼并不多。他们看到自己的信仰已经被破坏、被扭曲,而且还将被破坏,不忍心看到佛法继续被邪知邪见的人糟蹋,于是发愿出家。这就是所谓的发心,这就是出家的真正含义,这就是出家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出家是为了什么?我们为谁出家?我们学佛能做什么?我们出家能做什么?如果我们为自己出家,我们还能被称为发心吗?为众生发心,为三宝发心,为国家发心,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发心,这才是发心的真谛。

现在你出家了,你发心之初的那种思想、那种理想抱负、那种菩提心有没有减弱?它退缩了吗?还在增长吗?只要你能保持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闻法时的那种想法、那种心态,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个真正的僧人。但这样的你成不了大师,更成不了菩萨或佛陀。祖师大德、诸佛菩萨的道心与日俱增。你们可以扪心自问:今天的道心与十年前的道心有区别吗?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既然出家了,就应该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要和不求上进的人比,要和祖师大德比,要和诸佛菩萨比。如果你心中只有佛陀和上师,那么你今生的生死就有希望了。你应该每天念诵:"我不忍圣教衰,我不忍众生苦,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勇猛精进,我和凡夫不一样"。有了这样的信念,再过十年、二十年,你就是大师了,一定会有所成就!万行二十三年来就是这样想的,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当初的想法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僧侣必须学习一切。向别人学习是一种美德。现在有太多的人,连做人的基本素质都没有,就想学佛,进了佛门就想成佛。如果连做人都不想学,想学佛;连做人都做不到,想成佛,可能吗?如果做人该有的我们都有了,做人该做的我们都做到了,这些都做到了,再去学佛,怎么可能什么都做不成呢?我们之所以学佛修行这么多年还不能入道,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基本的素质。连基本素质都没有,怎么入道呢?

一个学佛的人,出了问题总是自己解释,可见内心的力量有多么薄弱。与其用心解释,不如用心找原因,拨乱反正,用事实说话。

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这个一心一意指的是十全十美。你有十成的心,用十成的心去劳动,用十成的心去冥想,用十成的心去吃饭,用十成的心去玩......。用十分之心做每一件事,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如果做任何事情只用六分的心,一半的心去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东华寺这么好的环境,如果你不进步,那真是白来了!父母给了你这么健康的身体,这么好看的脸蛋,这么健康的体魄,你又出生在一个太平盛世,闻到了佛法,遇到了明师,住在寺庙里,六根又很健全,你应该感到很幸运,很知足,很感恩,你应该利用这个身体,利用这个时代,利用这个太平盛世,好好修身养性,而不是享受这个环境,享受这个身体。

学佛就要守佛心,说佛话,做佛事,用佛的标准要求自己,千万不要和身边的普通人比,要和祖师大德比,要和佛菩萨比。如果你想在东华寺出家,并不是因为你有信仰,我就会接纳你。信仰能代表什么呢?信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谁的信仰经得起考验?谁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谁是不为环境所左右的硬汉?我不会看你的信仰,而是看你的品质,看你的内心,看你的所作所为。

我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明白什么叫发心,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能做什么。如果你出家是因为看好这个环境,看好这个饭碗,什么都不懂,不能为三宝做事,只是为了谋生,那你就是一个贪婪的人,一个占有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给予者。过去有两个信徒死后去投胎,阎罗王问第一个人:"你想做施者还是受者?" 这个懒惰的人说:"我想做一个接受者。" 阎罗王说:"好,非常好。" 另一个人说:"那我就做施者。" 阎罗王也说:"好,很好。" 阎罗王接着说:"受施者就是乞丐,靠接受别人的施舍过活;或者是六根不全、身体残缺的弱者,靠别人给他饭吃,给他送吃喝;或者是猪、牛、羊等,靠别人养活。" 那个懒汉听后,后悔不已。阎罗王又说:"如果你想做一个施舍者,我就让你功成名就,荣华富贵,让你成为大富大贵之人,成为大官,成为大智大勇之人,让你有足够的智慧去教书育人;有足够的财富去施舍他人;有足够的权力去造福他人;有足够的体力去帮助他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一番大事业,养活成千上万的人 有足够的能力去成为当你来寻求佛法时,你是接受者,而我是给予者。你为什么不做一个给予者和接受者呢?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