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金刚经释义:第九品——揭示一相无相之奥妙

金刚经》释义--第九品,一相无相须陀洹果。什么意思?须菩提能作是念 我已证得须陀洹果。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首陀罗名为入流。但他并未入流。他不入色、声、香、味、触。这就是首陀罗的名字 首陀罗 这是什么意思?须菩提能这样想 我已证得舍利弗果。苏布提 不,陛下。何以故?佛塔有交换之名。但并没有这种东西 这就是佛塔 苏布提 此有何义?阿那含能作此念 我已证得阿那含果 苏米特拉 不,陛下 这是为什么?阿那含名为不来 但并没有不来。所以才叫 "阿那含"。苏布提 这是什么意思?一个阿罗汉会想 "我达到阿罗汉的境界了吗?苏米特拉 没有,陛下 这是为什么?没有佛法 根本就没有什么阿罗汉 陛下 如果一个阿罗汉认为 "我已证得阿罗汉道 我将成为众生一生的因缘。世尊 佛说我已证得无念三昧。我是人中第一人。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 我不这么认为。我是离欲的阿罗汉。第九段的标题是: 一相,无相。一相,没有第二相。只有一真法界的相才叫一相,一相就是空相,空肯定没有相,所以叫无相。其他九界都有相。一个是从果位说的,一个是从因地说的。

苏布提 这是什么意思?首陀罗可以这样想 我已证得须陀洹果。苏布提 不,世尊。释迦牟尼佛再次谆谆教诲须菩提和他的弟子们:"你们认为须菩提有获得须陀洹果的思想吗?须菩提说:"不,世尊,即无证果之心。

"须陀洹 "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叫逆流,逆流就是逆水行舟的意思。俗话说:顺水行舟,不进则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炼就是逆流而上,逆水行舟,返璞归真。如果我们顺其自然,我们的生命能量就会不断下降。

首陀罗是阿罗汉的初果。到了初果阿罗汉,眼、耳、鼻、喉、舌、身感受不到外界的信息,这才叫逆流而上。逆生死流,不染六尘。

当一个人修炼到初果阿罗汉时,已是六尘不染,心地清净光明;此时,粗大的烦恼没有了,但还有细微的烦恼,前世的许多业习还没有在心灵深处彻底消除。只有形体上的六尘没有被污染,比如衣服上没有挂一缕丝,吃饭时没有咬破一粒米,这种状态就是初果。

证得初果的人不会转生到地狱、畜生或阿修罗,而是会转生为人。这是因为只有人类修行最快。

达到须陀洹果位时,法执已断,证得无相法身。外面没有我相、法相。此时,心不染,已无果之心,果与无果与我无关,唯有自己入定向上修,逆生死之流回向而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须菩提名为入流。但没有什么可入。他不入色、声、味、触。是名须菩提。这里已经证明,修行不能有证果之心。若有求果之心,则不名初果,不名修行。如果用求索之心去修求索之果,就无法获得道果,只能获得凡人之果。若以无求之心修行,所得之果才是真正的道果。

当我们进入溪流时,进入的不是我们的凡夫溪流。凡流不可入,一入即入生死海。我们入的是圣流,将来入的是佛流,这个流就是圣流。四果罗汉也被称为圣人,但与佛相比,他们只能称为圣人,与凡人相比,他们被称为圣人。

入圣流后,离开了粗重身体的业障烦恼,不为色、声、香、味、触所染污玷污,不为世俗的吃喝玩乐所牵引,不去随心所欲。这个时候,才能被称为真正的首陀罗,才能真正入流,才能进入初果。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心不为果所牵,心中没有获得初果的念头,也没有入流或不入流的念头。一旦有了证果的念头,就叫做不入流。

金刚经释义:第九品——揭示一相无相之奥妙

苏布提。何为意。斯陀含能作此念。我已证得佛果,不是吗?苏布提 没有。何以故?佛塔有交换之名。但并无此事。这是释迦牟尼的名字。"Stupa "一词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 "一次交易",也就是达到了第二果位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也没有 "舍利弗 "果位的得与不得的心态,也没有 "一交 "的概念。

禅功初成,副产品小神通就出来了。如果进入禅定二果,再从禅定二果中出来,其神功与张宝胜、张宏堡等大气功师无异。如果能进入二果罗汉的境界,神功就不亚于他们,甚至可能超过他们。如果心无挂碍,心不受境界的干扰,那就比他们的神功还要大,因为他们心想事成。

当你达到一动时,你已经放弃了三界的一切羁绊,也就是说,你不会被三界中的事物所羁绊,你来去自由,你在三界中的业力习气基本清净,所以你才被称为一动众生。

什么叫一动不动?入了禅定以后,在天上还得四禅八定,还有这么一个过程,然后回到人间做罗汉,这叫一乘。这叫一交一 易。这个时候,四果罗汉圆满了,就不会再来投生了,因为过去的那些业已经修完了,不会再到娑婆世界去受烦恼痛苦了。

大乘的二果罗汉是观察一切清净的眼,这个眼是慧眼,应该说是智眼,是观察三界中众多境界的慧眼,他的心只是一去一来,不会有第二个念头。他只有这一个念头: 我要再做一次,仅此而已。

在小乘佛法中,还有另一个身体需要重新认证。所以大乘的果位和小乘的果位在境界上是不同的。大乘主要是在心中,在头脑中。小乘则倾向于在身体上。

在练习时,你必须明白从哪里开始,在哪里开门,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不明白,修行就会很累。如果练了几年都没有反应,就会很烦,就会说这个法是假的,这个经是假的,世界上任何法都是假的。修行以修心为本,心是我们的智慧之门、智慧之根、智慧之母。如果心一旦偏离了轨道,那么一切正法都是邪法。如果我们的心是正确的,我们就能把邪法变成正法,教化那些魔鬼和恶魔。

前念和后念,前念是妄念,后念是清净。前念止妄,后念清净,这也是天台宗的止妄之法。前念止妄,后念自然清净。这时候我们已经把过去证果之前的那些念头都离开了,那些念头都是妄念,我们已经达到了一出,就是再也不会下来了,这时候才可以称为佛塔。

苏布提 你这是什么意思?阿那含果能作此念。我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不是吗?苏布提 没有,陛下 这是什么原因?阿那含名为不来。但并没有不来。所以叫 "阿那含"。"阿那含 "翻译成中文叫不来,不来就是已经离开了人间的一切欲望,不会再有欲望,是真正的离开,完全离开了三界之内的一切欲望,不会再来投生,也不会再来享福。

很多人说阿罗汉好修,其实很难修成。证得初果之后,神通很好,可以预知和治疗很小很小的预言和很小很小的疾病。但是,当证得三果阿罗汉时,如果用我们愚笨的头脑想一想,二果已经是大气功师了,三果可以说是活佛了,活生生的修行人简直可以称为活佛了。

当你和这些真正开悟的、得了阿那含的修行人在一起时,你不要有任何不好的念头,最好是有求的念头、请的念头、恭敬的念头,让他们给你更多的加持。

凡人之身与信徒之身并无区别。如果说有区别,那也是事实方面的区别,穿上袈裟就叫出家。其实不然,真正的出家意味着身心的一切都是出家,不是我们凡夫的家,而是三界的家。

我们离开凡间的家,是因为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更好地修行,所以才有了僧团。只要真的想去修行,不管是在凡间还是在山中,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在尘世中修行,如果你的心真的能够平稳、平静,你的修行速度反而会比在山上快。因为在世间,你要面对很多众生,你需要给他们讲解,你需要去给他们指点,所以你的成就要比在山中修行的人大得多。大隐士隐于市,小隐士隐于山!

阿那含也是一个脱离了凡俗欲望的人,他心中再无欲望。当他入定或不入定的时候,他就不会到这个地方来投生,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叫不来、不来。因为他过去在三界里面的业力已经根除了,没有业力再跟着他,他永远不会再来,安住在涅槃里面。

苏达 这是什么意思?阿罗汉能否这样想 "我已证得阿罗汉道了吗?须菩提说 没有,世尊。"阿罗汉 "翻译成中文叫诸漏已尽罗汉,前面说过 "阿罗汉 "翻译成中文叫杀贼,阿为杀,罗汉为贼,六贼即色、声、香、味、触法,六门为眼、耳、鼻、舌、身、意,心有六门,六贼从六门而入六识,六根不能在此清净。六根无法在此净化。

阿赖耶识是真正实现无漏,完全彻底的无漏。这个无漏指的是真正的清净,和佛是一样的,但是和佛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我稍后会给大家解释。

当一个阿罗汉完成了所有的漏,就不会再有烦恼,也不会再有痛苦。阿罗汉也被称为无诤者,他们不会再与任何人争论或争斗。阿罗汉是彻底解脱的自性觉悟者,他已断尽一切漏,断尽一切烦恼,永不再来涅槃。如果心中仍有某种争执,那就不叫阿罗汉,因为心中仍有争执。只有没有争执的心才称为阿罗汉。

我能成就阿罗汉道吗?无诤心,得阿罗汉。若有争心,则不能证得阿罗汉。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怕须菩提和在座的弟子们不明白,所以不断深入破除法我执,一旦有了法我执这个概念,心就不清净了。心不清净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还有烦恼,还有贪嗔痴,还有疑惑。

这就是原因。没有佛法。阿罗汉 世尊 如果一个阿罗汉认为 "我已证得阿罗汉道。我将成为关注人民和众生生命的人。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杀贼,还有一种翻译叫不批评。只有破了法执,断了烦恼,没有了凡夫的念头,没有了证阿罗汉果的念头,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如果有了证阿罗汉果的念头,却还执着于我、人、众生、生生世世的相,那还是凡夫。

世尊。佛说,我已证得不诤三昧。我是人中第一人。我是第一位无欲阿罗汉。世尊 我不这么认为。我是无欲的阿罗汉。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分解前面的我、人、众生、世间和四果阿罗汉。

无诤三昧刚才已经说过了,即四果阿罗汉已经无漏,没有烦恼业行,心中不再有生死之念。生死念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天上无聊,为什么不去下面找点乐子,这就是生死之念。这就是生死观。生死之念意味着心不再清净,心不清净就是凡夫。因为一念觉悟就是佛,一念迷悟就是凡夫!

此时的四果罗汉,已经住于涅槃。涅槃是清净的境界。苏布提已证得不着三昧的果位,但他从未向他人炫耀自己已证得不着三昧。

如果他有,就不叫无争三昧,就不是欲界阿罗汉了。正因为他是无争三昧,所以他的心没有争的念头,不与人争,也不作不争的念头,而是完全清净、干净,时时刻刻都在禅定之中。这种禅定不是坐在那里,而是他的心始终处于禅定之中,无论是行、坐、卧,还是在四种仪式中,始终处于禅定之中。所以佛陀说:"我得不诤三昧,人中第一。

三昧翻译成中文叫正受,也叫正见。也就是说,只有正知正见,才能远离九十六种邪见和外道。因为印度本来就有九十六种邪见,当然就有九十六种外道。

有了正见,心自然就空了。什么是空呢?空空就是如如,如如就是真如不动,本性就会真如不动,就会生出一个太阳,当太阳照亮自己的时候,回光返照。

我说的很多话都来自禅宗,因为我修禅,《金刚经》也是关于禅宗的,所以我说的很多话都来自禅宗。只有心中无念,佛陀才会说这是欲界第一阿罗汉。如果有念头,佛陀就不会说它是欲界第一阿罗汉。

人中第一意味着什么?这个第一,在释迦牟尼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弟子中,须菩提是最好的一个。读过苏布提故事的人都会赞美他、追随他。为什么呢?别人让他坐,他坐;别人让他站,他站;别人让他躺,他不躺。他从不与人争执什么,而是别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因此,他被称为人中之最,其他弟子很难达到他的这种境界。这也是佛陀说第一阿罗汉无欲无求的原因。

佛陀经常称赞他的十大弟子: 摩诃迦叶,苦行第一;阿难,闻法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叶,理论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须菩提,密行第一。佛陀曾多次称赞他们,称赞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他人,鼓励他们向他们学习。佛陀赞美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他人,鼓励他人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为了赞美他们,增加他们的自大。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知道他们都已悟道,所以赞美他们并不可怕。他们确实是一个榜样,确实是我们的榜样。

世尊。如果我这样想 我已证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言苏婆提。是得阿罗汉者。因为苏布提没有什么可做的。故曰苏布提。我乐于做阿兰那。"阿兰那",翻译成中文就是不争之心,没有争论,与人无是非,没有杂念,即在自己的清凉国度里,踏着自己的乡土风光,心地清净。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灵是纯净、清澈、明亮、耀眼的,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灵像牛一样吃别人的草。吃别人的草,就会有是非。不吃别人的草,世上就没有是非。

不批评的修行也是清净的修行。清净的修行是为了去除我们所获得的妄心,这也是它被称为阿罗汉修行的原因。

如果我们得到的心还在,就说明我们的妄心还在,这就叫诤心的修行,而诤心的修行不是清净心的修行。既然不是清净,就不是阿罗汉。如果有达到阿罗汉道的想法,佛陀就不会说这是阿罗汉道(阿罗汉)。

阿罗汉道也是阿兰那行,都是清净无染的这种果位,所以说阿兰那和以前的阿罗汉道都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我心无杂念,心地清净,安住于梵天,安住于我的涅槃,佛陀才会说我已证得阿罗汉道。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