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返璞归真,领悟心灵解脱之道——《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五章问答之道的秘

阿含解脱道》第 35 章:对人唯常--返璞归真问答

575、解脱和成佛是金光闪闪、神通广大、长出三头六臂的事情吗?

答:不是。解脱只是心念的转动。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闻思、不断求悟、不断转念的过程。从迷惑到开悟,从梦中醒来,没有别的变化。

576:如何证悟法界的无常流转?

答:用无常法。方便法就像渡河的船,帮助我们到达彼岸。接下来,我们必须放下船,也就是放下有为法,使用无为法,让自我消失,才能证悟无常法流。

577. 解脱者与凡夫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有何不同?

答:凡夫对客观世界要么乐观,要么悲观。乐观就是只看积极的一面,悲观就是只看消极的一面。

解脱的人既不乐观,也不悲观,而是如实看待。他们既看两面,也不接受或放弃任何一面。

578:世俗之人的幸福与解脱之人的幸福有何不同?

答:世俗人的幸福就是吃喝玩乐、追名逐利。它是有所得,有所依,有所把握。追求的快乐是兴奋剂,是麻醉剂,快乐的背后是痛苦。世俗人的快乐在未来--当既定目标和理想实现时。对于一些修行者来说,放弃今世今生的快乐也是不切实际的,虽然他们不求名利,但追求的是未来或其他世界的快乐。解脱者的快乐是现世的快乐,强调的是今生的幸福、心安和自在。解脱者的快乐是无所得、无执着、无抓取、离苦得乐的快乐。解脱者的快乐在于当下,在于永恒的当下。

579: 如果一个人没有清晰地活在当下,没有觉知,而是总是想着过去和未来,思绪四处飘荡,会是什么情况?

答:就像一具行尸走肉,身体活在当下,心却死了。

V.8O:如果你不回来看眼前的佛法,你的修行会是什么状况?

答:还在方便法、世间法里打转。各种方便法门都是让你回到当下,让你从过去和未来的梦境中醒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在当下。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看清真理的实相,因为法就在当下,要看清法,就要活在当下。

581. 见法重要吗?

答:遇到种种境界,心中生起嗔恨和贪欲,当下就能看清,这就叫见法。只有看到佛法,才能转化和消化自己的嗔恨心和贪欲心,才能避免冲突和矛盾,所以看到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582: 佛不是一尊闪闪发光、威风凛凛、能驾云的佛吗?

答:佛祖本来就是一个平凡、朴实、淡泊的人,成佛就是返朴归真。只是后来人们把佛推到了高深莫测的位置,结果佛成了高不可攀的伟大偶像。对佛的过度崇敬,让众生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成佛遥不可及。其实,人间的佛很土,但法性比佛更土。

583. 佛与凡人的相貌不同吗?

答:没有区别。不同的是佛心:知足、感恩、快乐、宁静和安详。

道在哪里?

答:道在平淡无奇的大自然中,道在屎尿中,道无处不在!

V.85:修行者所追求的不生不灭的境界在哪里?

答:只有虚空,没有生死。解脱者就是溶入虚空之海的人,也就是《心经》中所说的境界。

V.866: 对佛的最高供养是什么?

答:证悟无我无为,证悟空性,以身证法,这就是对佛的最高供养。

587: 面对生老病死,佛和凡人有什么区别?

答:佛陀的色身依然遭受生老病死,但佛陀随顺因果,全然接受无常法,安住当下,内心没有任何排斥。凡夫面对生老病死,抱怨、嗔恨、抗拒、拉扯,这才是真正的生老病死。

补充:

458:您为什么说那里没有修行解脱或不修行解脱?(第 271 页)

答:就是说今天我们通过闻法,再加上你去求证,当你体悟到的时候,你才知道这是真理,原来过去你是在颠倒的梦中,在大海中凿一条河,这样你就醒了,你就可以脱离颠倒的梦境,你只是在转一个念头而已。所以,解脱不解脱,不是在那里修行,不是说我打坐多长时间,打坐多深,要双关多深才是神圣的,那些都是配合的方便法门,是帮助你走向解脱的。但是,如果你没有正确的深度去闻、去悟,念头没有转过来,还是在苦海之中。

459:修行人要有道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第 272 页)

答:空海大师说过: "修行人要有道骨,道骨不同于我慢,无畏不同于霸气。真正的无畏是没有我慢,否则你的霸气里充满了我慢,你表面的霸气和我慢,其实内心深处是自卑,自卑在作祟。你要静下心来去体会,去剖析。一个真正无我的人,会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他有道骨,但没有傲气。至于这个人是有自我主义的跋扈之气,还是无自我主义的道骨仙风,是有自我主义的跋扈之气,还是无自我主义的道骨仙风?只要心静,就能感受到。当你更加忠于自己的时候,你就能清楚地感受到别人是真还是假,是傲慢还是不傲慢。

460: 什么是健康、真实的完整人格观?(第 274 页)

答:修行者应该如实地看到人性有阴暗面,也有光明面,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我们能否如实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也接受别人的缺点,让每个人的优点都能发挥出来,同时包容别人的缺点,也包容自己的缺点,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如实的完整人格观。因此,一个解脱的人,是一个如实看待事物的人,不扭曲,不着色,让一切如实呈现。

461: 人间的真佛是什么样的?(第 277 页)

答:佛陀原本是一个非常普通、朴实、平凡的人。事实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光。真正的佛陀在人间有时会受到批评、嘲笑,甚至辱骂。佛陀常常是独行侠,到了晚年,虽然有阿难做侍者,但佛陀还是一个人拿碗乞食,过着平淡、平凡、世俗的生活。现实中的佛陀在人间真的很真实、很纯粹、很实在。

462: 佛教徒崇敬的佛陀、基督教徒崇拜的耶稣、天主教徒信仰的上帝,比喻什么?

答:它们是对整个法界、宇宙和自然的比喻。因为法界、宇宙、自然的特点是平凡、平淡、平实,所以佛陀、耶稣、上帝也是平凡、平淡、平实的。

463: 最深邃、最微妙的宇宙生命原理在哪里?(第 277 页)

答:最深奥、最微妙的宇宙人生原理就在最平凡、最朴实、最平淡的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深奥妙法无处不藏,处处充满玄机和奥妙,是其他世界所没有的,也是任何经典所没有的。只要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切众生,整个自然界,都在告诉你无上甚深微妙法。故曰 道在何处?道无处不在!所以庄子说 道在何处?道在屎尿之间。

464: 大师提示的听、思、行三个阶段的用意是什么?(第 280 页)

答:首先,第一阶段是继续听一些课,讲解一些重点内容,深入分析重点内容。

二是进入实修实证的实践环节,即为大家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让大家熟悉和掌握禅修的知识和技巧,能够非常熟练地进入禅修,学会止观双运。

返璞归真,领悟心灵解脱之道——《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五章问答之道的秘

三是让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65: 我们什么时候来到佛光之下?(第 280 页)

答:深入闻思,打好基础,然后进入实修,证悟佛法。当你真正证悟佛法,认识到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实相时,你才会真正获得解脱和自由。此时,你必能佛光普照,自利利他,利益众生。

466:在大涅槃之前,佛陀反复告诉弟子们什么?(第 281 页)

答:"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不要执着任何人,真正的善知识只是帮助你独立,帮助你自依止、法依止,而不会加强弟子对他的依止,活生生的佛法、真理必须在当下,它现在如实地展现在整个本性、整个法界中,也如实地展现在你的身、口、意中。活生生的佛法必须在当下。

467: 上师,佛陀关于法依止的教导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第 281 页)

答:佛陀告诫弟子要 "依己、依法、不依异",因为我们佛教界目前有一个非常错误的取向,非常重要!导向依靠一个法师,依靠一个师父,这不是佛陀的本意,往往会认为是一种偶像崇拜,就看不到佛法了,因此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指出来,希望佛教界和所有的信众都能回归到自依止、法依止上面来,这样你看到佛法解脱就会很快。佛法依止,就是法依止,要回归法界,不是心外求法,而是以自然为师,逐渐回归自然,回归法界,这才是究竟正确的。

468: 经典与法界有出入,何错之有?(答:法界没有错。)

答:法界没有错。不要以为我的经典是正确的,脱离了经字,等于魔说,这是众生本末倒置迷恋经典文字,被经典文字卡住了。

469、如何用 "向人只是常,返璞归真 "来解释苏轼 "庐山烟雨 "这句诗句?

答:庐山烟雨浙江潮,不以千古恨不消,及时行乐当无为,庐山烟雨浙江潮。听大师们说成佛多好,金光闪烁,法力无边,腾云驾雾,无所不能。于是在成佛的路上寻寻觅觅,十八般武艺,多种法门打通,也走过了不少弯路,吃过了不少苦头,可就是没有到达,千恨万恨不消啊!这颗心放不下成佛的目的,就是一直苛求,一直追逐啊!到那时,也就无所谓了,解脱成佛就是要回归成为一个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人,原来彼岸就在此岸,涅槃净土就在眼前,就像鱼在水里一直找水是一样的啊!才甘愿做一个平凡的再平凡的人l person.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