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泉州哪里有放生的地方,泉州承天寺

一、生日当天可以放生吗有讲究吗

1、承天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又名月台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历代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

2、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崇阳门东南、南俊巷东侧。承天寺屡修屡废,历经千年,建筑规模却越来越大,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鼎盛时期殿宇曾达40多座,海内外许多名僧大德出其门庭。文革期间寺宇大毁,弥勒殿、法堂、钟鼓楼、廊庑及山亭塔幢等等被毁,其他则用作民宅、办工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承天寺是85年在原址重修的。承天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别是: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但也有人认为“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各为十景之一。命名闽南古刹承天寺位于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3、理灯法师介绍少林寺建筑

4、常定大和尚介绍少林寺历史、文化

5、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拍照

6、常定大和尚教两岸青年学习五祖拳

7、大菩文化福建讯青山翠柏中,檀香扑鼻,佛乐绕耳,通向清源山东麓的泉州少林寺步行道上,两岸青年纷纷举行相机,时而驻足按下快门,时而加快脚步想要一探泉州少林寺的“庐山真面目”。

8、7月14日下午,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作为指导单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台湾创价学会主办、人民政协报社承办、华侨大学协办的“我的民俗相册——两岸青年走进福建”活动一行40人前往泉州少林寺参访交流,并观看、学习南少林武术。

9、“泉州少林寺以及南少林武术,之前只在电视或小说里看过,从没有想过我能亲自走访泉州少林寺,内心真的兴奋不已。”台湾中山大学谢侑霖从初中时期就开始喜欢武术,学习咏春拳已经6年,对此次泉州少林寺之行,他期待很久了。

10、大雄宝殿广场上,武僧们已经等候着来自海峡两岸的客人,一场南少林禅武文化盛宴随即开始。

二、放生泥鳅分大小吗

1、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只听见咔嚓咔嚓快门声响成一片,两岸青年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让他们震撼的画面。一刀一剑,挥洒自如。全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里,是两岸青年发自内心对南少林武术的惊叹。

2、武术表演结束后,为了满足同学们跃跃欲试的心情,并感受南少林武术的神韵,泉州少林寺方丈常定大和尚还现场教授大家少林五祖拳入门招式。

泉州哪里有放生的地方,泉州承天寺

3、“两岸一家亲,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在与两岸青年的交流座谈中,常定大和尚表示台湾和福建有着相近的文化、民俗、信仰,台湾的年轻人要多带家人来泉州、来少林寺参观旅游。常定大和尚还通过二十多年复兴泉州少林寺的经历,鼓励青年们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多做一些体现人生价值的事情,鼓励他们学习武术以强身健体,学习佛学中的智慧、担当及做人做事的方法。

4、“看到武僧精彩的表演,体会被大师教拳的场景,真的是令人难忘。”结束泉州少林寺一行,谢侑霖内心不仅兴奋,还有点小小的遗憾,“据说咏春拳最初也出自南少林,只可惜当时忘了问方丈咏春与南少林的关系。”他表示,今后还会再来泉州少林寺,了解更多南少林武术的历史。

5、福建省泉州少林寺举行爱心送温暖慈善活动

6、常定大和尚与VEN.Arayawangso亲切见面

7、泉州少林交流团一行与VEN.Arayawangso长老合影

8、大菩文化海外讯5月21日,一场荣誉博士授予典礼在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礼堂举行,从泰国各地赶来的信徒近千人参加盛会。泉州少林寺僧众见证了这一仪式,并带来精彩的南少林武术展演,赢得与会人员的惊叹喝彩,为中泰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再植长青树。

9、受泰国领事馆、泰国国立法政大学邀请,泉州少林寺方丈常定大和尚率领福建省南少林禅武文化促进会、泉州市武术协会、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前往泰国国立法政大学礼堂进行禅武文化交流。典礼结束后,泉州少林寺武僧团献上了精彩的武术表演,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10、改革开放以来,中泰两国佛教友好交流更为紧密。泰国是佛教国家,而在中国泉州,佛教文化也早已深入百姓的生活,成为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泉州少林寺一行到泰国交流,为中泰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史再添荣耀,让两国继续成为睦邻友好、法谊长存的典范。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