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走进《无量寿经》的简注世界:轻松掌握佛法精髓

法藏因地(1)第四讲 觉航法师讲述

法藏因地 (1) 第四

本品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的发心和修行状态。

注释。

(1)(法藏)'法'是天地万物的万法。'藏'包含。自性含藏万法,故称法藏。这是阿弥陀佛成佛前的法号。(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到成佛的修学时期,称为因地。

佛陀对阿难说 在无量不可思议的过去无量(1) 劫中,有佛出现于世,号世自在王(2) 如来(3) 、答者(4) 、等正觉(5) 、 开悟自在(6)、善解脱(7)、世间解(8)、无上圣人(9)、调和丈夫(10)、天人师(11)、佛(12)、世尊(13)。他在世间(14)教化了四十二个大劫。当时,他为诸天和世人讲经说法。

佛陀告诉阿难,在过去无量不可思议的劫数中,有一位佛陀出现在世间,号称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觉、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如来、世尊。

他在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二劫,经常向诸天和世人讲经说法。

注释

(1)(无央数)无量无尽的数量,形容时间极长。

(2)(世间自在王)"世间 "指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在这两种环境中都能完全自在的人被称为世间自在王。

(3)(如来)今佛犹如古佛复生,故称如来。(以下是佛的十个通称,说明诸佛都具有这十种无尽的功德)。

(4)(应供)"应 "是应,"供 "是供养。佛陀是世界上德行和学识最完美的人,应接受众生的供养。

(5)(平等正觉)平等、正确、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

(6)(明、行、足)"明 "智慧,"行 "美德,"足 "充足。佛陀的智慧和德行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称为明行足。

(7)(申)'申'是善。逝去 "就是没有妄想、烦恼、分别和执着。佛陀以善巧的方式教化众生,不分别、不执着,故称善逝。

(8)(世间通)佛陀对世间诸法的一切事理都能了知,故称世间通。

(9)(至圣)具有最完美德行的知识分子。佛陀是一位具有完美德行的知识分子。

(10) (调御丈夫)"调御丈夫 "能够制服和控制他人。佛陀以大丈夫的力量,演说种种佛法,调伏众生烦恼,成就大涅槃。

(11)(天人之师)"天 "是天界,"人 "是人间。佛陀是天上人间的模范教师,所以被称为天人之师。

(12)(佛)注 见本经标题。

(13)(世尊)具有上述十种智慧德行而为世人所尊崇的人称为世尊,意思是世人所尊崇的老师(前十种德名是佛的别名,世尊是总称)。

(14)(教授)教化,传授,即教化众生。

有一位名叫白饭王(1)的伟大君主,听闻佛陀的教诲,欢喜而开悟,并寻求证悟无上正真之道(2)。他放弃了自己的国家,成为国王(3),并出家为僧(4),名为法藏。他修行菩萨道(5)。

当时,有个国王名叫白劳伊王。他经常去听佛陀讲经说法,听后大喜,对佛陀所说的一切道理都能理解和领悟。于是,他发无上菩提心,舍弃王位,追随法名法藏的世自在王佛。他经常修习菩萨成佛之法。

注释

(1)(世饶益王)"世 "即世界,"饶益 "即富足。世饶王 "形容这位国王治理国家,使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因此有 "世饶王 "的美誉。

(2)(求发无上正真之道)"求发 "是立即发起。无上正等正觉 "就是无上菩提心(追求成佛、普度众生的心)。

(3)(弃国捐王)放弃国家的王位。弃 "和 "捐 "都是放弃的意思。

(4) (沙门行)"沙门 "是古印度对修行者的俗称。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断除贪嗔痴。这里指的是在家中修行的人。

(5)(修菩萨道)菩萨所修的一切法,使众生证悟成佛的方法。

高才大勇的哲学家(1),超越世俗(2)。信、解、明忆(3) 皆为先。大行大愿(4) ,智慧之力(5)。增益其心(6) ,坚固不移。修行无过人。

法藏比丘的智慧和才能超过世间所有人。他的信心、理解力和记忆力(信心、理解力、清晰度和记忆力)在同学中名列第一。此外,他还拥有卓越的愿力、忆念力和智慧力,这些都能增强他的信、愿、行,使他坚定而不退转。此等精进修为,无人能出其右。

注释

(1)(《高才永哲》)"高才 "是才德兼备。勇 "是雄心壮志,是帮助众生的强烈愿望。哲 "是理解一切深奥无穷的道理。这里称赞法藏比丘才高、胆大、哲理高、德行高,有帮助众生的强烈大愿,明白一切事理。

(2)(与世超异)超乎世人,无人能比。

(3) (信解明记)"信",对佛陀所说的佛法有信心,对自己接受老师教导的能力有信心。'解',能够理解自己所信仰的一切佛法。'明'是明白,'记'是不忘记(这是说他的信心、理解力和记忆力)。

(4)(曙光兴旺)"曙光 "特级。行 "行为,"志 "志向。殊胜行愿 "是指法藏比丘所发的行为大愿,超过了因地诸佛菩萨所发的行为大愿(指后面的四十八愿)。

(5)(忆念力和智慧力)五根五力的忆念力和智慧力。(根指能生万法,故称根。五根是 1. 信--深信不疑 2. 进-精进而不退 3. 念-忆而不忘 4. 定--一心一意 5. 智--智慧(Wisdom)。力 "是所产生的善法能产生强而有力的破除烦恼的作用,故称为 "力"。这五种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基本条件。

(6)(增上其心)"增上 "是向上增长。其心 "即信心、愿望和行动。

(7)(超越)超越。

到(1)佛所,长揖长跪,合掌礼佛,以偈颂(2)赞佛,发广大愿。颂。

释义 法藏比丘回到老师世自在王佛的住处。见到老师后,他长揖不拜,合掌礼佛,以偈颂赞佛,并在佛前发下广大愿。偈语是

注释

(1)(拜访)到。

(2)(偈颂)印度语,汉语叫'孤起颂'。'孤起'是前后诗句不重复;'颂'是赞美,与中国诗歌相似。

佛陀的微妙色彩(1) 一切世界无平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无名(2)

释义: 佛的妙身庄严,一切世间都没有与佛同等的人;佛的智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日、月、火、宝珠的光芒都被佛的光明所掩盖,犹如太阳光中的灯火。

注释

(1)(色相庄严)身相庄严肃穆。色 "是身相,"端 "是端正,"严 "是庄严。

(2)(匿曜)光隐而不见。匿 "是隐蔽,"曜 "是光明。

世尊能演一音,令众生各随其类①;解亦能现一妙色身,令众生各随其类。

世尊能以一音演妙法。每一类众生听起来就像佛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都能听懂佛在说什么。同时,佛陀还能示现微妙的形相,让所有见到佛陀的众生都认为佛陀是自己的形相,是自己喜欢的形相。

前两首歌赞颂佛陀的光明身相。接下来的七首歌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

注释

(1) (随类)随众生种种言说。

愿我获得佛陀的清净音声(1)法音普化无边传戒精进(2)通达甚深微妙法门(3)

法藏比丘希望自己能获得清净的佛音,让法音普传无边法界。宣讲大乘佛法三学六度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深入并领悟深奥无尽的宇宙人生真理。

注释

(1) (清净音)无过失、无烦恼的音声。

(2) (戒定慧)"戒定 "指戒定慧三学。精进 "包括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

(3) (甚深微妙法)"微妙法 "是指指明宇宙人生真相的修行方法。

智慧如海,浩瀚深邃,内心清净,尘劳尽除 (1) 出无量恶门 (2) 速登菩提极乐岸 (3) 无明贪嗔痴永尽 (4) 迷惑尽,过患无 (5) 三昧之力

法藏比丘的愿望是获得如佛一般广大无边的智慧,内心清净,断除一切烦恼,超越九法界,迅速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永断无明、贪嗔痴,不再迷惑,不再起惑造业,这些都是修行念佛三昧的效果。

注释

(1)(灭尘劳)就是断除一切烦恼。灭 "是断绝,"尘劳 "比喻烦恼。

(2)(无边恶道门)"无边 "表示这里所说的不只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凡是没有断除的烦恼都是恶道。因此,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恶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好、最圆满的果位。

(3)(菩提究竟岸)指圆满成佛。

(4)(无明、贪欲、嗔恚三者永无)是指一切烦恼永断。无明 "是不明白真理,是痴呆。无明、贪、嗔 "指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

(5)(迷惑和过失的终结)"迷惑 "指一切无明烦恼,"过失 "指过错和罪过。迷惑和过失 "意味着所有的无知、身体和语言上的过失和罪过都不会再产生。

与过去一样,无量诸佛是众生的伟大导师(1),能够拯救所有世界(2)的生老病死之苦。

法藏比丘的释愿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过去的无量诸佛一样,成为九法界众生的大导师,修行成佛,能够救度一切众生脱离生、老、病、死等种种苦恼。

注释

(1)(做其他众生的大导师)"其他众生 "指九法界的所有众生。能平等引导众生成佛的人就是大导师。法藏比丘发下大愿,要修行成佛,做众生的大导师。

(2)(一切世间)也指九法界的一切众生。

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慧六波罗蜜(1)令未度众生得度,(2)令已度众生成佛。

法藏比丘发愿常行菩萨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从不间断。他希望帮助还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教导他们了脱生死。对于那些已经了脱生死、超脱轮回的众生,我们将帮助他们圆满证悟佛道。

注释

(1)(常行布施、持戒、忍辱,修精进、定、慧六波罗蜜)这两句话讲的是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

I. 布施 "有三种

1. 财施--以财济众生,其果是得财而用之不匮。

2. 法施--向众生传授佛法和世间法,果报是获得智慧和智能。

3. 无畏--帮助众生远离焦虑和恐怖;回报是健康长寿。

第二,"戒 "即持戒。它可概括为三种:

(1)律仪戒--佛教教导众生不能做什么,如不能作恶。

2. 法戒--佛教教导众生必须做什么,如行善。

3. 利益众生戒--佛教教导众生应从戒律中受益,如普度众生。

持戒 "源于守法。国家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都必须尊重和遵守,这些都属于持戒的范畴。

第三,"忍 "就是忍辱。要忍的事情很多,大致分为三类:

1、人为的伤害。

2. 自然灾害。

3、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都要忍。

'辱',中国人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把受辱看得比杀头还严重。因此,译经的法师特别在 "忍 "字后面加了一个 "辱 "字,这是特别针对中国人的。

四是 "精进",精进是纯粹无杂质,一门深入。进是不退反进,勇往直前。也分三类:

(1)精进的铠甲--意志坚强,不怕各种困难。

(2) 善的精神--勤修善法,不厌其烦。

3. 丁香精进--劝化众生而不厌倦。

还有四种说法:

1. 当恶事尚未发生时,努力不让它发生。

2. 2. 当恶事已经发生时,要努力消灭它,防止它继续发生。

3. 3. 善事尚未发生,要努力使其发生。

4. 好事已经做了,必须让它继续不断发展。

V. 禅定",禅是印度语 "Channa "的简称,定是印度语 "Samadhi "的汉语拼音。外不执着为 "禅",内不动心为 "定"。禅定是心神专注而不散乱,内心清净,不妄想执着于外在世界。

第六,"智慧",印度语 "prajna "的音译。般若有三种:

1. 文字般若--所有佛陀所说的经典和祖师大德的著作,能开启一切众生的智慧。

2. 沉思般若--根据佛经教义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沉思的方法。

3. 实相般若--宇宙万法的本质,是诸佛和众生本性中固有的智慧。

(波罗)是印度语 "波罗蜜多 "的简称,中文译为 "到彼岸",意为究竟圆满。意思是根据上述六个原则修行,就能达到佛果的究竟圆满。

(2)(究竟)超越六道轮回。

如果供养恒沙圣人(1),不如果断勇猛(2),以求正觉。

佛陀说,如果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菩萨和罗汉,就能更好地坚定和勇敢地追求成佛。这就是说,告诫我们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不要退心求佛。

注释

(1) (恒沙街)"恒沙 "指印度恒河中的细沙。由于世尊在世时曾多次在恒河流域讲经说法,因此恒河沙常被用来比喻恒河中的大量细沙。圣人 "指佛、菩萨和罗汉。恒河沙圣人 "比喻像恒河沙一样多的圣人。

(2) (坚定勇敢)坚定勇敢。

愿人安住于三摩地,不断放出光明,照亮一切感官,获得无与伦比的殊胜庄严的广大清净住处(1)(2)

法藏比丘希望安住三昧,成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恒常光明之源。法藏比丘愿以自己的修行和宏愿,成就广大而清净的佛土,其庄严殊胜,非诸佛净土可比。

注释

(1)(广大清净住处的感应)只要如理如法地修行,就能从自性中感应显现,成就广大的清净佛土。这就是当下的极乐世界。

(2)(不等伦)"伦 "是同类。这就是说,它在同类中是无与伦比的。

众生轮回 (1) 生我地藏,得安乐,常慈悲,拔众生 (2) 度众生无量劫

达摩菩萨的心愿是解脱六道轮回中的众生,让他们都能迅速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他所证悟的广大清净世界,享受究竟的安乐。他还经常以大慈悲、大悲心、大愿力、大力量来帮助众生,誓愿度尽在六道中受苦的无量众生。

注释

(1)(众生轮回)"轮回 "是指众生无始以来在三界六道中生生死死,如车轮般旋转。众生 "指六道中的各种众生。

(2)(拔众生)救众生。

我的行为(1)坚定不移,只有佛陀的圣心知道(2)即使身处种种苦难之中,这样的愿望也不会退却。

法藏比丘的誓言说:"我的誓言永远坚定不移,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为我证明。即使我自己身处各种极度痛苦和巨大灾难之中,如上大愿也永不退转。

本经解释了达摩菩萨出家和发大愿的情况。下一部经文介绍了他依愿精进修行的情况。

注释

(1)(我做)法藏的愿望。

(2)(只有佛陀的圣智才能证得)"佛 "指佛陀,即世间自在王。圣智 "即佛陀的大智慧,"证知 "即证明。

走进《无量寿经》的简注世界:轻松掌握佛法精髓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