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放生捐款叫什么,问:什么叫做四摄

一、汕头放生地点

1、众所周知:菩萨发心自利化他,必修行『四摄事』来摄受众生、度脱众生,令众生得蒙胜益,愿乐接受菩萨之教化。至於何谓『四摄事』?所谓『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者,是菩萨慈悲心切,开设度化众生之四种方法。兹依《阿□达磨集异门足论》所开示,分述之如下:

2、【布施摄事】。云何布施摄事?布施者,谓诸施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花□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布施;复次当知诸布施中法施最胜,是名布施;摄事者,谓由此布施於他,等摄近摄,持令相亲附,如是布施於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布施摄事。

3、【爱语摄事】。云何爱语摄事?爱语者,谓可喜语可味语,舒颜平视语远离颦蹙语含笑前行语,先言庆慰语可爱语善来语,谓作是言:『汝於世事可忍,可度安乐住不?汝於饮食衣服卧具,及余资缘勿有乏少?』诸如是等种种安慰,问讯语善来语,此及前说总名爱语;复次当知诸爱语中最为胜者,谓善劝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属耳听法时时说法,时时教诲,时时择,是名爱语;摄事者,谓由此爱语於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爱语於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爱语摄事。

4、【利行摄事】。云何利行摄事?利行者,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复次当知诸利行中最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悭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摄事者,谓由此利行於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利行於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利行摄事。

5、【同事摄事】。云何同事摄事?同事者,谓於断生命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断生命;若於不与取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不与取;若於欲邪行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欲邪行;若於虚诳语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虚诳语;若於饮诸酒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饮诸酒,诸如是等说名同事;复次当知诸同事中最为胜者,谓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与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而为同事是名同事;

6、摄事者,谓由此同事於他,等摄近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同事於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同事摄事。

7、由此观之,菩萨修布施摄,能以种种钱财物质,乃至生命头目脑髓都可施与众生,满足众生之愿求,不违意志与众生结善缘与法缘,令其所求如意,离苦得乐;修爱语摄,以柔软和爱语来对待众生,使人听后生欢喜心,愿乐欲闻;修利行摄,处处都把利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一举一动都是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之慈悲心场,就会得到众生良好之感情和友谊,有了利人思想和行动,使众生欢欢喜喜,心甘情愿接受教化;修同事摄,和众生一起工作、活动、生活,互相亲近,使彼此之间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样亲热,甚至於与众生现同类身,随缘去度化众生。如是即能施恩众生不尽,而圆满『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弘愿。

放生捐款叫什么,问:什么叫做四摄

8、总而言之,学佛修道者若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势必要悲智双运,否则若偏一边,只修『慧』不修『福』,来世必成『罗汉托空钵』;只修『福』不修『慧』,来世必成『大象戴璎珞』,都无法达到『福慧圆满』而成就佛道。愿与诸仁者共勉之!

9、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物两方面的供奉而予以资养的行为,是佛具或供物的基本行为。《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

10、狭义的供养系指利养供养与恭敬供养等物质方面的供养。但心行的供养是使物的供养真正具有意义的关键所在。《苏悉地羯罗经》卷下就讲,若无涂香、烧香、花及饮食可献,但诵本色真言,及献手印,表示得不到供物,但纳真心。之后,献以阏伽,以其真心之故,速满其愿。除此之外,有四种供养,诸部所同,用于一切场合。一谓合掌,二以阏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罗(印契),四但运心,宜随此善品来供养。又在平时供养中,莫过于运心,如世尊所说诸法行中,以心为其首,若能诚心供养者,则满一切愿。

二、为什么钓到大鱼要放生

1、利养供养的主要内容是善男信女供给僧众必需品,亦即《四分律》等所指的“衣针铜、尼师坛(坐具)及饮食器”。而和法器关系尤为密切的是恭敬供养。

2、所谓恭敬供养,是邀请在家人所信仰的佛陀或修行者,而供以饮食或诸庄严具,有一部分与利养供养重合,但因供养对象不同,故而供养的性质也不同。像佛陀这样有资格接受恭敬供养的圣者称为“应供”,而利养供养对于一般僧众也是适合的。关于“应供”的定义,《大乘义章》云:“在外国名为阿罗汉,称此为应供。如来诸过悉已断尽,福田清净,当受供养,故名应供。”有关供养物,则包括供养佛陀生身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在佛殿上供养的这些显然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另外还有供养法身的“幡、盖、花、香”等四事(《佛本行集经》第。同时,也有将两种四事合并而列举的“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盖、幢幡、衣服、伎乐”。

3、恭敬供养的内容是从“悬缯、燃灯、散华、烧香”(《无量寿经》卷下),进一步定形而成“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苏悉地羯罗经》卷下)。《大日经疏》又对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释,认为涂香是净之义,如世间的涂香能清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虚空之阏伽(即水)来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能除灭生死之热恼,得清凉之性,故曰涂香。所谓花,乃生于慈悲之义,亦即此净心的种子在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菩提树,故曰花。烧香是至遍法界之义,天之树王开敷时,如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之香亦然,随一一功德,为慧火而焚,为解脱之风而吹,随着悲愿力而转自在,普薰一切,故曰烧香。饮食是无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成熟,进而服用其无上之味时,即名为入证,故说为食。所谓灯是如来之光明破暗之义,系指至果地时,心障尽转,无尽之慧普照众生,故曰灯。

4、同样,在密教中则举出六种基本供养具即“阏伽、涂香、华鬘、烧香、饮食、灯明”,将此六种各分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或将“嬉、鬘、歌、舞、香、华、灯、涂”八种神格化,各自附于曼荼罗的相应位置上。

5、赵朴初答:本尊(istadeva)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yoga)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6、行善为人所知是阳善,为善不为人知就是阴德。阴德就是无所求的成就好事;阴德就是面对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视,心不罣碍;阴德就如《赵氏孤儿》里舍身救赵武的公孙杵臼,以及牺牲亲生儿子的程婴,他们扶忠除奸不求回馈的阴德,令人称扬。

7、古人的「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是积阴德;分粥赈饥是积阴德;筑桥铺路、凿井引水、点灯施茶、捐棺义葬、急难救助是积阴德;功成不居、不称己善、不扬人过更是阴德;见人危急,勇于搭救;甚至随手捡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阴德;乃至于给人喜悦的面容,令郁闷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心、用心,让领导者安心、同事们欢心,都是积阴德。

8、积阴德是「给人」,但不为人所知,是「为人」但不为人所明,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相功德。如寺院里,以「无名氏」作功德者,他们都希望成为无相的阴德;佛世时比丘的忍苦护鹅;隋朝智舜的割耳救雉;孙叔敖埋蛇去害;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美国林肯总统解放黑奴;晋朝僧群的护鸭绝饮等,都是与乐拔苦的阴德。

9、北宋《司马温公家训》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阴德就如播种,只要播土下种,就不怕将来没有收成的机会。

10、《安士全书》记载:有一位年幼的沙弥,因救起将溺的蝼蚁,而获长寿的果报;《缁门崇行录》亦举出智凯法师不嫌污秽,毡被野犬,不但感动了畜类,也为时人所敬崇;其它又如唐朝悟达国师,曾耐心的守护身患恶病的西域僧人,因而召感救愈人面疮的果报;梁武帝因布施斗笠,而获得贵为帝王的好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