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相对低温的火化才会产生遗花,如古代使用柴火作为燃料,东南亚国家使用的传统火化炉可以产生大量遗花。专业人士分析了坑式火化炉和炉条式火化炉焚烧效果的不同,还指出了矿炉炉渣的存在。而近年来,许多高僧大德留下的舍利,实际上是在现代殡仪馆的程控火化炉中焚化的。因此,人们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火化的温度控制有关。
舍利子和舍利在佛教中受到重视和尊崇。不过,佛教中 "舍利子 "和 "舍利 "的概念有所不同。
Śāri是印度语,梵文Śāri,或Mullāra,Shrira;意思是 "骨头"、"身体"、"遗体",是印度人死后遗体的统称。但原意并非如此。舍利的本义是代表 "米粒",因为佛舍利的形状像米粒,所以得名。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个借词,完全是从它的形状上立名的。
在印度,人死后遗体火化的习俗很普遍,火化后的骨灰(遗物),藏在金属、石头、陶瓷容器中,埋入地下。略高于地面的称为塔,塔的含义是高而明显,相当于中国的墓穴。藏舍利的容器,不管是金属的还是石头的,都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可以供奉在屋子里,也叫塔。这种藏舍利的塔是中国塔的源头。因此,舍利和塔成为印度民族宗教的崇拜对象。而在中国,祖先的遗骸和坟墓则是尊崇的对象。
按照尊重遗体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掉的头发、剪掉的爪子、牙齿、骨灰等都是遗体,都要受到尊重。因此,佛教中有头发舍利、爪子舍利、牙齿舍利,也有头发塔、爪子塔、牙齿塔。
舍利子是舍利的固态颗粒,又称 "固态种子"。后世 "舍利子 "一词已脱离其本义,指佛骨或僧人遗骨火化后形成的珠状结晶。僧人火化后,骨灰(舍利子)中常有固体或结晶颗粒。因此,佛教徒对舍利中的 "固体颗粒 "特别关注和尊重,并称之为 "舍利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