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佛教破相法门的实践指南

破四相(佛教解释)

佛教术语。意为破除一切妄相,直显本性。破四相才能随缘现前,离相必须从大智慧开始。世间智慧再大,若有执着即是有漏智慧,无我执即是法执;菩萨无念,即是无相。有念就是有相,在一切境界面前没有念头就是功夫。法界本来无相。只有破相,才能超越凡夫境界。

名词来源

万法皆空,不仅在理论上如此,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既然万法皆空,便无愿无求。心想成佛,则有我相;有我相,则四相俱全,即非菩萨,仍是凡夫。保持清净心,不要执着。

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佛教破相法门的实践指南

破四相

破除四相,才能随缘现前,而要破除四相,必须从大智慧开始。一个人无论在世间有多大的智慧,只要有执着,那就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和法执;菩萨一念不生,就没有相。有念就是有相,在一切境界面前没有念头就是功夫。法界本来无相。

单说四相,俗称我相、我执、执着。一分为四,"我相 "重在执着于 "能","人相 "重在执着于 "物"。人相 "表达的是对 "事物 "的执着。众生相 "偏重于微妙的 "所","寿命相 "偏重于微妙的 "能"。佛经中的这一顺序,正是学佛者依佛法修行,破除执着,逐步深入的顺序。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序。

术语解释

证悟万物万理之后,就能观照万法,知道万法都是因缘所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此观修一切善业,不执着、不染污,即得 "无毁意"。这无毁意指的是不能毁坏的东西,如名利、生死、有漏事业等,这些都是可以毁坏的;这些东西都不要了,还有什么可以毁坏呢?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无毁意。故经云:"菩萨得无破坏意,修一切善业"。

经中说:"于诸有情,修善分别"。这个 "善 "字最重要,"善分别 "就是认识和运用无分别心。古人常说水与波的比喻,水无波则无分别,与波一起,外面的景象照进来就看不清楚了。凡夫心如波浪,却静如止水,万物皆明于心。每个人都想开悟,入了法界才能开悟,佛法中,我们见性不执,不执是不执空不执有,空有二边都不执,是中道第一义的智慧。

心体无念,念起非真。心的本性非常清净,但众生迷惑于心的本性,所以佛陀开示众生,让他们进入佛的境界。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就是为了让我们觉悟本性;要进入这个境界,就必须丢掉藏在心中的一切无明和烦恼。学佛不是修心,也不是修性,而是觉悟心性本来清净,无需修炼,只要破除无明烦恼,便可成就。

佛说万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一切虚妄,明白这个道理,就要放下。知一切相皆是本性显现,从因缘生,皆依他相,无有自体本性。故曰:"为说一切世间从因缘生,故知一切法相皆无相"。

修炼应在意识的嬗变上进行,而不是专门寻找意识。去掉执着,第七识就变成了平等性智;不用妄念,用观察的方法,第六意识就变成了妙观察智。众生难以觉悟,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和智慧,总想寻求福德和智慧,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障碍(妄想和执着)。如果真的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只要肯做,人的自我就破了,我见就没有了,一切烦恼都消除了,看清一切人都是四大五蕴的业力和虚妄相,而我也是一样,四相破了,就是菩萨了。

十方诸佛菩萨以般若观照万法,万法归纳为五蕴,五蕴扩展为百法。要熟读《四十华严》,详细研究五十三部经中所遇到的各种境界,体会经义,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终达到西方极乐世界。既然已经理清了线索,就应该经历事情,修炼心性,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修炼明心见性,如如不动。修禅修慧要从事上修,如果只是盘腿而坐是死定,不如通过事上修心来得全面。经云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不可偏颇,单观无妄必执有。此愿虽为众生利益,不可强求,但利益众生的机缘还不成熟,应先从自利利他上下手,利益众生的前提是离相无生,真正能做到离相无生,才能广度众生,否则只能随喜功德,当你率众而行,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可能被众生带走。

体用相生,体用不和,是为功夫未到家。在一切法中,不批评别人,不要求别人,你的心就会清净,无愿无求,这就是空性,这就是三昧。但为什么《金刚经》告诉我们要常发愿呢?信、愿、行是三资粮,发愿成佛是必须的,但不能求这个愿,有求之心,即心不平等,会生魔障。修因证果,都是依体起用,时时回头看,时时关注外界有染无染。断恶修善,就要离相,现在我们在因位,这样做都是般若上的菩萨,怎么能不自重呢?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