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深入解读与洞见人生智慧

标题: 心经释义》讲座: 第六讲 日期 2007 年 11 月 05 日 开课日期: 2007 年 11 月 12 日 2007 年 11 月 12 日 讲师: 释慧祥

请双手合十!南无释迦牟尼佛(三世佛名)赞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已见闻,愿解佛法真实义。" 回向: 愿以今日听经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我愿一切未种善根的众生能种善根;已种善根的众生能增长善根;已增长善根的众生能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的众生不退菩提心;不退菩提心的众生能成佛;成佛的众生能了达佛法,无碍众生。以此回向加持,愿佛(我的名字)的弟子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 生生世世见闻佛法,依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证正果,普度众生。"如果你已经完成各位佛友 第五讲,最后我讲十个字: "一、福。二、智。三,知识。四,技能。五,智慧。六,智慧 七,智慧。八,般若。九,般若波罗蜜。十,装饰"。介绍完毕。如果你仔细、深入地观察过思想者,就会知道这十个字的区别点。所有佛教徒!现在,我们要通过这十个字的定义来深入理解《心经》的教义。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整部《心经》的核心。也可以说,《心经》只有这一句经文,就是教义的结束。下面的经文只是用来解释如何运用般若波罗蜜来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各位佛友 心经》从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明 "见色蕴皆空,能除一切色蕴苦"。而《心经》从 "心、想、行、识,亦复如是"。那就是略读。我们需要把它扩展为:"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思维不异于空性,空性不异于思维;思维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思维。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知不异空,空不异知;知即是空,空即是知"。由此可见,"心、念、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是说:"看到受、想、行、识都是空的,就能成就与受、想、行、识有关的一切苦"。因此,从 "色不异空 "到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事实上,我已经解释完了 "见五蕴皆空,一切皆空"。现在,我将逐一进行解释和分析。"见五蕴皆空,众苦皆除"。用白话说,就是 "看五蕴,就知道五蕴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必须把导致痛苦的行为习惯清空,这样就能度过与五蕴有关的一切痛苦"。

然后,经文解释了如何 "见色蕴皆空,度一切色蕴苦"。其中有四个要点:

第一,"色不异空": 在培养与色蕴相关的行为习惯时,不要忘记先清空导致痛苦的行为习惯。例如,喝水就是一种与色蕴发展相关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 "身体 "属于 "色蕴"。喝水是为了让身体解渴和生存。因此,喝水是培养色蕴的行为习惯之一。(1) 喝水时不注意水温会导致烫伤。这是一种 "危险 "的喝水习惯。(二)不注意水的功效,因此喝太甜或太咸的水,以至于越喝越渴。这是一种 "无效 "的饮水习惯。(c) 不注意后果,因此喝得太多,当一两个小时后不能离开餐桌去洗手间时,就会因为着急而无法走出房间。这种喝水的习惯是有后果的。因此,如果我们用 "色不异空 "的经文来解释 "喝水 "这件事,那就如下所示: "饮水不异空"。就是这个意思: 喝水不等于放空痛苦的心。说得白一点。即:喝水时,不要忘了把 "苦 "放空。(b) 空不异色:为了清空造成痛苦的行为,不应害怕发展色的方面。比如 "喝水"。不要因为想摆脱因不注意水温而被烫伤的痛苦,或因喝了太咸或太甜的水而口渴的痛苦,或因不注意喝水会导致未来痛苦的后果而不敢喝水。

(3)色即是空: 当你想在不产生任何后果的情况下安全有效地开发身体的色身,你需要清空身体中的危险习惯、无效习惯以及在开发色身时产生后果的行为。例如,我们以 "喝水 "为例。当你想喝水时,你必须控制自己喝水,注意水的温度,注意不要更渴,注意不要造成任何后果。

(d) "空即是色": 当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不会导致痛苦(苦空)时,就是开发和极大开发自身色身的时候。例如,以喝水为例。当你喝水时,你知道应该避免烫伤的危险,避免让你越喝越渴的无效喝水方式,避免导致痛苦的喝水习惯,无论你想喝咖啡、茶还是果汁 ...... 等,你都应该这样做。所以,你可以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所以,你想喝什么就喝什么,不会造成任何苦味。因此,所有与 "喝水 "有关的痛苦都可以克服。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要战胜一切苦难,需要学习四个要点。有四个要点需要学习: 第一,五蕴不异空:欲发五蕴,莫忘先空苦。第二,空不异五蕴:如果你想清空自己的痛苦,就不要害怕因此而发展五蕴。第三,五蕴皆空:当一个人发展五蕴时,只有在清空了苦之后才会发展五蕴。第四,五蕴皆空: 空即五蕴: 当养成清空苦心的习惯时,就是真正开发五蕴的时候。

现在让我们逐一解释 "色、受、想、行、识 "的定义。简单地说 第一,色:色身和山河大地等环境。第二,受境:即感觉和情绪。第三,思:脑海中的视听印象。第四,行动: 这是考虑、发起和决定。第五,意识:六识的各种行为。

现在,我将根据《心经》的释义来逐一解释:因为《心经》的经文没有解释 "色、受、想、行、识 "这五个字,所以我现在 "以经释经",引用其他经文来解释这五个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深入解读与洞见人生智慧

例如,在《杂阿含经》中,"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这五种是什么?是色受阴。色阴、色阴、色阴、色阴。思。思想、行为和感觉。感官之阴"。经文接着解释道:"何谓色阴?所有的颜色。四大色。以及由这四种颜色创造的颜色。称为'受色阴'"。因此,我们要知道,"五彩 "就是 "受色之阴",而 "受色之阴 "的定义就是 "四大,以及四大所创造的颜色"。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色蕴 "就是 "固(土)、液(水)、能(火)、气(风)四大",以及由这四大组合而成的各种事物。因此,色体属于固(土)、液(水)、能(火)、气(风)四大元素的组合。所以我说 "色身 "属于 "色身"。因此,佛陀在《圆觉经》中说:"我这个身体是四大元素的组合。所谓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皆属土。涎、脓、血、津、唾、痰、泪、精、大小、方便,皆属水。温属火。动属 II. 何谓 "受阴"?杂阿含经》说:"何谓'受阴'?是指六种受阴。何谓六受?是指眼识所触,眼识所触。耳、鼻、喉。鼻。舌。身。身心相触。此谓'受阴'"。根据这一经典解释,"受阴 "一词被解释为 "六根触六尘而生感受"。在《法华经》中,"眼识因眼而起,因色而起,因明而起,因空而起,因忆念而起。它们是 '苦、乐、不苦不乐'"。本经解释了眼识产生的原因。但在这一点上,经文将 "苦 "分为 "苦、乐、不苦不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第一,受实际上是指 "六受体"。其次,如果 "六受体 "的感受引发了 "苦、乐、不苦不乐 "的情绪,它们也是 "受体 "的一部分。这些也是 "受蕴"。因此,我在解释 "受体 "一词时,总是将其称为 "感觉和情绪"。如果把我们现在对 "受用化身 "的定义代入《心经》,就会发现《心经》中写道:"通过认识到六种受用化身的发展,我们就能获得'受用化身'。第 482 页,第 647 页,A27~29)。诸佛之友!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不管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情绪,都要 "知而不执",不被其束缚,不被其控制,要知道 "我能产生感受和情绪,但感受和情绪不是我"。我们应该知道 "我可以改变我的感觉,控制我的感觉。而感觉情绪则不能改变我、控制我"。然而,当一个人误以为 "感觉情绪 "可以控制自己时,他就被 "束缚和控制 "了!各位佛友!这就像我告诉你们我去看牙医时的经历一样。我明白了 "我能产生感觉和情绪,也能控制感觉和情绪",所以我能够克服牙医给我洗牙、补牙、拔牙的痛苦。然而,当我认为 "我没有意识到我的想法 "时,我就会认为 "我的感觉就是我"。这时,人就会被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束缚和控制,痛苦不堪。因此,用《心经》的话来说,就是 "苦": 第一,苦空不二:去看牙医时,不要忘记控制由感觉引起的痛苦。我已经教给你们很多方法:比如,"接受所有的感觉,不要拒绝任何感觉。另一个例子是 "把自己当做死人看,让别人来处理身体"。或者,"如果你注意各位佛教徒 因为我和学僧团有约,我必须和他们打交道。所以我得下车了!今天就到这里吧。还没打完字的朋友,请继续!祝大家健康、平安、解脱、远离一切痛苦。作业 1. 请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件事 "运用四把钥匙",学习如何消除痛苦。写一份报告给我。下课!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