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代放生群

放生什么时候去合适,净土法门:修行在什么时候放下?在什么场所放下?

1.能用自己的钱放生别人吗?

1.净土宗修行的原因是什么?道理,道理就是这两句话,纯宗靠的是“心为佛,心为佛。”心本来是佛,失去了就成了凡夫俗子。现在,当我们回到睡眠时,我们就成了佛。只要放下粉丝,就成佛了。别再睡了,不然你又会迷路的。只要放下迷茫,那就是睡眠。光明和黑暗是一体的;两边,都有光,没有黑暗。如果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佛是光明面,神秘是阴暗面。只要放下黑暗,光明自然会出现,不要再找了。所以把它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离,放下执着。

2.我应该什么时候放下它?我应该把它放在哪里?修行者的第一步是在六道门放下。放下见色的地方,放下执着,放下分离,放下心来;听声音的时候,放下,放下执着,放下分离,放下妄想;闻到香味就把鼻子低下;尝的时候舌头放下,吃的时候放下;在想象中放飞心灵,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和功夫。

3.什么是佛?佛陀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但是他没有那个用心和执着。佛听声音清晰明了,没有执着的意思。这叫佛,这叫回归自性,这叫努力,真的努力。完全回到纯粹平等的意义上。如果你能这样修行,你的心就会永远纯洁,永远平等,永远清醒而不着迷。这是圣经教导我们的。纯宗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知、心清净,就是佛地清净。只要内心干净,外表干净,为什么?它没有被弄脏

4.摘自净土法师2014年《净土经笔记》第56集,2014年6月7日交付。香港

放生什么时候去合适,净土法门:修行在什么时候放下?在什么场所放下?

5.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大藏经?有没有办法通读大藏经?遵循什么顺序?需要注意什么?

6.什么样的人可以通读?那么你首先要明白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应该是生老病死,成佛。如果你一开始没有设定这个目标,你就会去读大藏经。读大藏经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一点个人虚荣心,希望成为一个大家庭?所以首先要确立学佛的真正目的,就是生老病死。

7.当年还问莲池大师要不要通读大藏经。莲池大师的回答是不需要。《大藏经》无非是禁欲和智慧。只要老老实实念佛,里面就有禁欲和智慧。莲池大师的回答,当然也是恰逢其时,就是对那些想成为大同家的人,那些渴望生离死别的人,告诉他不要这样,好好学佛。

8.这个时代,你通读大藏经。如果你是出于传播佛法的目的去了解一些经典,通读一下是没问题的,但并不意味着你要去了解很多名和貌的概念,去作为一个大学者向大家炫耀。你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至于阅读《大藏经》的方法,宜颜大师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他指出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如果你是学净土宗的话,我建议你可以不用先读大藏经,先读净土宗创始人的著作。

9.可以说净土宗几位创始人的作品本身就是小藏经。比如《宜颜大师全集》有22卷儒家经典,莲池大师的《云起法会》也是8卷。这位永明延寿大师的《景宗录》有100册,印出的大师钞约100万字。这几个你可以通读几遍,也能理解大小乘法的含义和戒律的精神。否则,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洞察力去驾驭整个大藏经,那真的是一件往海里扔沙子,一头雾水的事情。

10.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学佛释疑》。这次跟你说:“我该什么时候放下?”在之前的讲座中,我们已经提到了三个层次的练习,我们说面向山是一个比喻。

第二,福州哪里适合放蛇?

1、第一阶段就是所谓的信。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做到,相信确实有一种佛法能引导我们学会放下,所以在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信。第二阶段,我们称之为准备储备,意思是要储备自己的实力,做好自己好像真的要入佛修行的准备。第三阶段是爬山。我们自己做好准备后,就开始爬山,所以比喻为开始入佛修行。在这三个阶段中,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写信阶段给大家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可以自己练习。比如手里拿着一个很重的东西,然后一直拿着并保持同一个姿势,然后体验当时身心所遭受的苦恼,总之, 你手的疼痛。然后我们直接把手中的东西放下,然后在放下的一瞬间,我们就能体会到从手中感受到的身心放松。从这样一个练习中,我们可以将从这个练习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沉重的烦恼中。

2.我们上次说过,这个烦恼和我们的边界越清晰,我们就越能放下它的洒脱。这部分,当然是指这是我们修行的所谓信念起步阶段。到了这一步,我们自己想想吧。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做人做事,就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当然这里面也有“放下”二字,但是请你想一想:“面对它,处理它,然后放下它”。请问各位菩萨,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相信的阶段吗?其实应该是很明显的。处理完了,就可以自由的放下了。这应该是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和事物之间的边界,就像你正在处理的事物一样,是可以明确界定的,所以相对容易放下。问题是,你明白怎么这样放下吗,你相信你能这样放下吗? 这是写信的所有阶段。所以,面对这一系列的处理和放下的过程,虽然我们可以说它在处理世界上的事情上起到了很多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说“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只是我们修行上山的第一个阶段,叫做信的阶段。

3.第二阶段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无常。入门修行第三阶段,我们说佛法的修行永远不会离开两个主轴,即五蕴和因缘;这两个主要内容,其实就是解脱的主要内涵。我们上次跟大家说了,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字面上学佛,将来会成佛,所以其实每个学佛的人,最终都会成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学佛菩提道的,所以任何佛教其实都是盖在佛菩提道上的,只是因为后面的教法上有所谓的双向教法和大乘教法。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总是把二次法当成一种学习解放的方法,形容它是一种低劣的教学方法,形容它是……甚至有人说它是“焦芽流产”。事实上,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名词,因为原佛引用《焦芽堕》说,阿罗汉学成所有技艺后,不愿意留在世间继续帮助。就这样,他学会了佛学的技巧,这只是实现了他的解脱,而且是小解脱。那就真的是浪费佛祖的教导了。所以对于那些执意无视其他众生,执意入涅槃的阿罗汉,当然叫“焦芽流产”。

4,因为他入涅槃之后,再也没有芽了,佛教的任何芽,任何一种佛,都可以从他身上诞生,除非他在以后无数次的劫后,突然听说了佛与菩萨的关系,又暗恋上了,否则在这无限的劫中,这阿罗汉就永远,他就。所以,这样当然就没有芽,没有种子了。这叫“焦芽流产”。但是,我们不应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学解脱道两方的人,因为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虽然一切佛法都盖在佛菩提道上,但学佛菩提道的根基,是为解脱打好基础;这就是我们跟你说要像上山一样修行的时候。我们谈到了第三阶段。上山的时候,修行的主要内涵就是走解脱的两个主轴,也就是, 五蕴和因缘,作为修行的主轴。等到这个第三阶段,练的差不多了之后,再来第四阶段。

5.第四个阶段,我们用对山的比喻来形容,就是到最后,我们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只剩下最后一条山路,最陡最难走的山路。一旦我们能爬上这条山路,那么我们就能进入山门,学习好的知识。所以这最后一个最陡最难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佛教修行中讲的禅修。世界上有很多人对“禅”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我们没时间详细告诉你如何参禅,什么是禅?怎样才能有效的参与冥想?这可能要等到有一天,如果有缘,当你来到正觉联谊的禅修班,禅修班的课程会在最后教给你正确的关于禅修的知识,让你有效的参与禅修。

6.所以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不打算花时间和大家讨论禅修的内容,而是想告诉大家,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可以在第四个阶段看到。前面第三个阶段是解脱道的基础,如悟空和因缘。所以我们想告诉你、大声说的是,如果你想参与禅修,首先要打好解脱的基础。因为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比如工作坊里有很多关于禅的案例。看完之后总觉得关于禅的案例高大上,看起来很奇妙,很向往,想说“我不想再学解脱了,我不想再学五蕴了,我不需要再学十二因缘了,我想直接参禅。”而且我想说,通过直接冥想,我可以成佛。好像也有人说一旦看到自己的真心, 他们会成佛,在那个阶段他们误解为:我们只需要打坐,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其实我们要大声说出来,这个观念需要大幅度修正。因为冥想,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冥想的目的是什么。禅修说到底就是要找到我们真正的内心和自我。

7.这份初心和自性,巧妙地隐藏在我们周围的一切规律中,等待我们去探索。但我们想问的是:“如果找到了本来面目,我们该怎么办?”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性情,就要从中解脱出来。”但这陷入了一个错误的循环。因为如果我们真的能找到真心,获得自由,就必须能包容真心和这个自我的本质;为了能够容忍这种本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受益于发现我们的真实本性。所以这里的链接是,重点不在于你能不能找到它,而在于你找到它之后,你能不能容忍它的各种属性!这个能不能忍,就看眼前的功夫是否扎实了。

8.如果我们不做任何努力去摆脱道,那么即使我们参与冥想,即使我们参与一些事情,猜测一些事情,即使我们在名字的语言和书写中知道真实的本性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如何帮助我们面对各种放不下的烦恼?所以在这里真诚的呼吁大家,要打牢解脱的基础,再来谈禅修。也就是说,当我们用面向山的例子来讲修行的智慧和学会放下的时候,我们说第三阶段其实是在为解脱打基础。然后有了解脱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参加禅修,希望以后通过禅修,可以看清自己的内心;这个冥想的过程,我们给你的比喻是,这是通往山门前方的最后一条山路, 而且是陡峭的山路。也就是说这部分当然有很多所谓的禅修,恐怕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9.比如有个大师叫奥修。他说的是:“你什么都不用参与,你就是当下,自然的自己就在那里。那样的话,就叫禅,叫所谓自由。”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奥修说,“只是放手,那当然是自然的自由。”他这段话所描述的,我想问问大家:如果你开始相信,准备,然后上山修行,再到打坐的四个阶段,奥修说的其实还在相信的阶段,就是当你拿着很重的东西,手很酸的时候就放手。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不得不说,他其实并不知道禅修是什么意思。

10.所以在这一部分,关于如何参与禅修,如果有什么所谓“只要放下就好,只要做好自己,有一颗平常心”的说法,我奉劝各位菩萨,在看到之前,先在心里看看。他今天说的是四个阶段中的哪一个?如果,判断之后,你觉得如果他属于前面三个阶段,那他肯定没有达到禅定的过程。参禅有明确的方法,有明确的方向可以参与,就先说到这里了。然后当然是指参禅的实际过程。我们希望如果你有缘,来这个禅班学习就能学会。那我们先往下看。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